《亲历——上海改革开放30年》序言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30年历程了。

    怎样看待这30年来的改革开放,今年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发表了不少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视角发表了各种不同的评论。取得共识比较多的是:

    一、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平均9.8%的速度递增,持续30年不衰,2007年是1978年的67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体。进出口贸易总额,2007年是1978年的105.3倍。2007年外汇储备达1.5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劳动生产率,2003年高于1978年的33倍,据国家统计局计算,1978年一年的劳动生产所得只相当于2003年的11天。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并非全得益于人口红利。

    二、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大城市当农民工的就有1.2亿人,推动了城市化,而没有出现贫民窟,创造了扶贫减贫的“中国模式”。联合国向世界推广了中国的扶贫减贫经验。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从57.5%降到35.8%;农村居民从67.7%降到43%,进入小康阶段和宽裕水平。尤其是,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500万左右,30年增长了5亿人,还能平稳地达到小康水平,真是非常不容易!

    三、30年中实现了三大社会、体制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走上了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轨道,国家与人民面貌焕然一新。由此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相应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世界历史来看,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跨国海洋贸易使欧洲国家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神权社会走向人权社会,其间引起多少次战争、革命,充满血腥与掠夺。19世纪到20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圈地运动,出现“羊吃人”现象,曼彻斯特纺织童工的悲惨状况类似于“黑砖窑”。美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型,也引起了社会巨大动荡,20世纪初美国的“扒粪运动”震惊世界。至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激烈震荡了八九年,通货膨胀率达到百分之一千以上。而反观我国,30年之内同时进行三大社会、体制转型,3000万工人下岗,5000万农民失去土地,1.2亿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间流动,如此这般,却能保持全国政治与社会的基本稳定,没有引起全国性的大动荡,这也是奇迹,值得自豪。

    市场化改革带来很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累积了许多问题。比如说,区域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拉大;社会事业滞后,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健全;民生问题凸显出来,就业难、上学难、看病贵、住房贵,引起百姓不满;发展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带来严重资源浪费,吃老祖宗和下几代人的饭,才换来GDP的增长速度;生态遭破坏,环境被污染;贪污腐败现象难以遏制,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社会风气亟待改善。显然,这些问题并不是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对头带来的,而是在改革推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应当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来逐步解决。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新的一轮思想解放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背景下展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在今年春节讲话,在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讲话,都强调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不同历史阶段的解放思想,当然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次思想解放树立起实践标准的权威,第二次树立起生产力标准的权威,而这一次要树立以人为本标准的权威。以人为本是发展经济、改善政治、解决民生的一个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保障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人的需要为中心,既保障物质需要,又保障精神需要;以人的持续为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关心生命,关爱下一代。

    新一轮思想解放的主要任务,是破除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一方面树立新的发展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改变“全能主义”的政治模式。要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体制改革和建设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成就辉煌;改革开放30年,又是问题多多。前进中,问题随时存在,重要的在于科学的前瞻和认真的回顾总结。可以说,这3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改革体制、谋求发展的历史。历史经验表明,坚持思想解放,中国就发展,就进步;反之,就停滞,就落后。

    回首上海改革开放30年来,有多少风潮涌动历历在目,有多少开风气之先的人与事激荡心怀。借这个难得的历史机会,复旦大学历史系和上海辞书出版社联手推出了亲历者口述史《亲历——上海改革开放30年》。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