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黑蓝文丛》的封面设计得十分成功,让人眼睛一亮;而且营销上也干得不赖,在国内一些媒体上很是喧哗了一阵子。但是,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这套丛书究竟算不算得上成功。
黑蓝文学网创办于2002年,《黑蓝文丛》是黑蓝文学网5位写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集。或许,这才是媒体关注的原因——在波澜不兴的中国文学泥潭里,这是一次突发的文学事件:以网站之名,集结内部的优秀写作者通过传统文学传播路径集体冲向大众视野。
当然,还有一个弥足珍贵的噱头是黑蓝的立场,也是黑蓝们的写作倾向——“作为本体的小说,也就是纯粹的、先锋的小说。”
“纯粹”和“先锋”暂且按下不谈,作为一个长期的文学阅读者,对于黑蓝们,我个人的感受是极为复杂的。黑蓝们并不缺乏才气,甚至比许多所谓作家都更有想象力。一方面我敬佩于他们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纯粹”和“先锋”孜孜不倦的努力,另一方面,我对在他们的作品里找不到“中国经验”而感到失望和厌倦。
在他们的小说里,奉行的是“形式主义”、“叙事”、“语言”、“意识”……这么多宏大的词汇已经十分明显地暴露出他们在文体上的单薄与空洞。而且,我对他们一味模仿、参照国外文学的做法表示怀疑。
作为一个中国的写作者,在作品里却很难找到母体的痕迹,如果不去计较那些跟外国小说一样的书名——将作者的名字换成外国人的名字,似乎就真的变成了一些翻译而来的文学作品——这样的“纯粹”和“先锋”,又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
但是,看看黑蓝给自己的定位——据记者称:“因为该丛书的出版,第一次让‘独立文学’这个词汇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这真的有点过分了。这难道是无知而导致的偏差吗?文学什么时候变得不独立了?而要依靠黑蓝而进入公众视野吗?
至于什么是“独立文学”,《黑蓝文丛》主编陈卫阐释:它立足于深厚的文学基础上,以语言和细腻的观察方式来体现作者的个人化风格,让读者体会到文学语言的魅力。
这也是一个浅显的概念,如果仅仅只是这样要求,“独立文学”未免也过于简单了吧?
陈卫还提出,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已经呈现出了“写作工业化”和“追求另类先锋”两个极端。并且这两个极端在不健康的市场炒作下,对中国文坛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独立文学”则在创作上对这两种极端进行了批判。
为了验证他的说法,他还具体谈到“独立文学”的气质是“无视媚俗、无视媚雅、无视流行、无视时尚、无视前卫、无视实验”。
这也是黑蓝的一个矛盾——他们在声称蔑视那种将经典、传统、先锋、地下等等文学旗号视为品牌标签的行为;却又大大方方、堂而皇之地给自己贴上了独立文学的标签。
不知怎么回事,我突然想起了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朱广沪,老朱也是非常执著的一个人,而且明显在趣味上与黑蓝们十分相近——在战术上言必称切尔西、米兰——他也相当地努力,总试图把自己的中国队变成一个翻版的切尔西。但是,他似乎又忽略了自己的队员是中国队员,而不是切尔西的队员!
老朱还有一个特点跟现在的黑蓝比较相似,非常会制造口号,但靠口号是赢不了球的,就如李承鹏说的那样,“是中国足球队,而不是中国口号队。”
同样的,黑蓝是有相同趣味的写作者,但不要成为口号写作者。是中国小说家,但不是没有国籍的小说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