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生》后记

    一个朋友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思想”,就要看他有没有时间私下里想想。写完这本书,我终于觉得自己开始有思想了,至少要把“私下里想想”的习惯保持下去。
    一开始,我试图回想起点,却发现根本就没有起点。
    人的一生没有起点——两个相拥的,后来成为我父母的男人、女人决定了我的起点,但是,谁也不可能准确地说出我的生命始于几月几日几时几分;我的艺术人生也没有起点——1986年8月31日吗?不是。那天,我压根不知道这辈子会离不开昆剧舞台,至今仍想不起来究竟从哪一天开始,从心底里信奉了这份事业。
    三十多年一晃太快,我一直背着个竹篓埋头赶路。一路上,偶尔捡起一两颗耀眼的玻璃弹珠,也拾起过不少自己喜欢的五色石子,顺手扔进背上的竹篓,却丝毫没有发现原来竹篓有个洞。我就这么一路捡,一路丢。待到发现时,却已回不去来时走过的路。
    这一本书里的字字句句,都是我用心思在修补竹篓上的洞,一边修补一边重新认识自己。丢失了的玻璃弹珠和五色石子固然可惜,然而我知道前路还长,还有不尽的财富。对未来而言,任何一次整装待发都不算晚。
    我能够成为一名昆剧小生,离不开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昆剧团廿多年的培养,离不开众位师长前辈的谆谆教诲、悉心提点,离不开昆三班以及同仁们的甘苦与共,相伴相持。这份恩情,永生感念。
    这本书得到了于丹教授的斧正并作序,让我倍感荣幸。2008年5月,上海昆剧团建团30周年的开幕活动,于丹教授曾亲临上海大剧院举办“游园惊梦”互动主题讲演会,身体力行地为昆剧的传承和传播做出贡献。
    其实,《我是小生》的幕后也很精彩。策划丁雨婷像个魔鬼,一次一次逼我回想遗落的记忆,一次一次判令我重写,让我整整一个多月如临高考。摄影设计团队许青、叶珺夫妇和朱佳展先生,和我在台前幕后一起工作了大半年,前后拍了足有四五千张照片,书里呈现的只是他们优秀摄影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而我的“隐私”自然也被他们“摄”去不少。同时也要感谢德国摄影家Marten von Rauschenberg,曾经为我拍摄了大量舞台角色造型的照片,从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来诠释对昆曲的理解。此外,堪称艺术家水准的造型师陆松、本书的责任编辑杨凯,都曾为这本书日以继夜地工作。还有友情参与本书封面拍摄的昆五班小学员陈毅,让我仿佛看到了20年前的自己。
    《我是小生》得以问世,要感谢上海文艺人才基金的资助,及上海辞书出版社张晓敏社长、蒋惠雍主任及全体同仁的大力扶持。还要感谢无怨无悔爱我的家人、身边所有的老友新朋,和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兄弟姐妹们。
    你们,都是我这一生无形但恒久的财富。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