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书展开创了上海书展历史上的两个第一次。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于8月13日在上海西区的上海世贸商城开幕。这次上海书展共吸引了全国400多家出版社的10多万种新书参展,给今夏上海读者带来了一顿图书的饕餮大餐。同时本次书展开创了上海书展历史上的两个第一次:一是本次书展首次没有订货功能,只有针对读者的零售功能;二是大会对本次参展出版社实行展位零租金政策。
纵观上海书展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这是上海书展主办方的无奈之举,这也多少反映了上海出版业整体状况欠佳的情况,这种无奈的转变应该让出版界尤其是上海出版界去思考上海书展和上海出版业未来的发展。
上海书展的昨天和今天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每年大大小小的书展不下20个,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就是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书市、全国大学出版社订货会、沪版图书订货会等等。
沪版图书订货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上海出版业以传统的出版资源优势、高质量的图书和相对其他省市较多的出版社成为了可以和北京相提并论的出版重镇。同时,上海和北京历来在文化地位和经济地位上的竞争,使沪版图书订货会在各方面的配合下应运而生。为了不与北京图书订货会和全国书市冲突,沪版图书订货会的时间定在七八月份。
应该肯定的是,在2003年以前,沪版图书订货会的确是书业在每年夏天的一次盛会。订货会的主办方也不断地维护着这个品牌,举办地从偏于西南一角的田林宾馆、千鹤宾馆转到四星级的光大会展中心;参展单位从仅限于上海本地出版社参展扩展到江、浙、沪三地出版社联合举办。2002年、2003年,民营书商利用沪版图书订货会的人气搞“会前会”,这都说明了沪版图书订货会的影响力。
从2004年之后,应上海市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要求,沪版图书订货会开始慢慢转型,与上海读书节合并,取名为上海书展,书展会址也从光大会展中心转到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市政府把上海书展作为上海文化艺术节的一项内容,强调了上海书展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功能,由此针对读者的零售功能越来越强,书展的订货功能越来越弱。其间也受到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曾经传闻有关部门要求停办上海书展。上海本地出版社每年都“不情愿”地参加上海书展,其他省市来上海参加书展的出版社和书店也越来越少。2007年,上海书展的会址由位于市中心的上海展览中心转移到西南角的上海世贸商城,使上海书展又一次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虽然是以零售为主,但上海书展的会展地址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交通不便。
据笔者了解,今年上海书展曾经有“流产”的可能。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奥运会期间的维稳要求。上海本地出版社表达了“强烈”的不参会意愿,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上海书展订货功能的缺失是出版社不愿参加书展的重要原因。另外,相对较高的展位租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也使出版社的社长们犹豫不决。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协商后,上级主管部门决定本次书展将取消出版社和书店之间的订货活动,只有针对读者的零售活动。为吸引外地更多的出版社,本次书展实行展位零租金,把最好的一楼位置让给了外省市出版社,至此上海书展得以如期举办。 给上海书展的三个问题 上海书展开幕以来,首日销售额突破300多万元。各家出版社利用上海书展这个平台开展新闻发布会、签名售书、讲座等向读者推广重点图书,读者也踊跃参与各项活动,整个书展呈现出了出版社和读者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正如著名作家陈丹燕所说:“上海书展已经越来越像香港书展,像是父母带着小孩子在逛一个大型的图书超市,而不是少数专业人士在一起交流的场所。”
陈丹燕肯定了上海书展在服务大众阅读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但笔者认为在回顾上海书展的历史和2008年上海书展的新现象时,上海书展的主办者和参与者也应该思考一些问题。
一是上海书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这个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对上海书展提出的,从目前来看,中国书业展览活动的存在意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会展的一个最主要功能就是发布产品和传递信息,使供货者和采购者能够利用会展的积聚功能最大限度地交流合作。这个功能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书业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那个时期,中国的书业刚刚起步,信息交流不畅,书展正好能够给产业交流和产品交流提供平台,上海书展也正适应了这样的历史背景。
时至今日,无论是中国社会的整个环境,如信息沟通渠道和技术,还是出版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销售人员增多、营销能力增强等,都使中国书业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版社和书店对书展几乎没有什么依赖。即使是针对读者的书展,似乎也没有存在的理由,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和上海的各大书城已经完全可以满足读者日常购书的需求了。从最近的情况看,只有图书馆馆配供应商对书展还抱有一定的期待。笔者认为,如果不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像目前这样形式的上海书展已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