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范跑跑”、“郭跳跳”之后,“姚抄抄”成为这几天网络上的流行词。
“姚抄抄”真名姚牧云,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高二(一)班学生,现年17岁。在被指为“姚抄抄”之前,她是一位才华横逸的90后才女。从初二开始,她就在多种杂志刊物以及网络上发表作品。她把作品发到北大文学系的论坛,在论坛优秀作者的排名中名列前茅。她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知名编辑口中的文坛新星,发表文章无数,获得多次文学大奖,很有可能成长为一名光芒四射的文学新星。不过,从6月26日凌晨开始,姚牧云意外地成为了网络上众口铄金的“姚抄抄”。
人肉搜索出个“姚抄抄”
6月26日凌晨,一位网友偶然发现,一个叫姚牧云的写手,从一篇已出版的长篇小说中抄袭了大量文字,以《比天空还远的季节》为题,发在天涯的“散文天下”板块。这篇文章甚至把原作中数位主角的名字保留,性别则由男变女,并且于今年3月在《小溪流》杂志上刊登。
因为原作者在某文学圈中素受读者喜爱,因此无数网友在得知消息后,奔赴天涯网站回帖。
之后,在人肉搜索的强悍发动下,姚牧云的其他数篇文章,均被网友找出抄袭的段落并贴出原著进行了对比。并且,这个“对比表”越来越长。
网友们指出,姚牧云的《阿凤》抄袭了白先勇先生的《孽子》中阿凤和龙子的片段。《只做你的小魔女》一文与80作者落落的《后半生的魔法师》一文几乎一模一样。
短短24小时,越来越多的抄袭证据被公布出来。姚牧云在一夜之间,变身为“姚抄抄”,并被认为是继郭敬明之后“最恶劣的抄袭事件”。
记者比照了天涯网友列举出的抄袭证据,发现姚牧云的抄袭事实极为明显:更改主角姓名,东挪西拼多个著作的片段,甚至有时完全照搬原文,一字不改。
网友们分析,可能由于此人所选题材较为偏门,故在3年多的时间内,学校、社会、杂志编辑,竟然都未察觉,反倒把其当作宝贝。
文学网站“封杀”姚牧云
这个冲击波远没有停止或消散。从26日发现蛛丝马迹开动人肉搜索至今,在天涯“散文天下”、北大中文论坛小说版、《散文选刊》杂志官方文学论坛等姚牧云此前活跃的网站上,管理员迫于“舆情汹涌”,均用置顶公告的形式,表态“封杀”姚牧云的网站ID。这似乎证明,这些或多或少有着“官方身份”的正式声明,在一定程度上认定,姚牧云确实存在抄袭。
北大中文论坛小说版28日的公告称,经过版主和管理员的认真核实取证,已认定这是一次情节严重、行为恶劣的抄袭事件,并对姚牧云的ID作出了如下处理:永久禁止发言;取消其文章的置顶及精华;取消姚牧云2007年北大中文论坛小说作者12强资格;论坛结集出版优秀作者文字时将不再考虑姚牧云的小说。
公告还说,希望姚牧云能够吸取教训,努力学习,靠自己真正的实力去赢取别人的喝彩和尊重。也希望大家在痛斥抄袭现象的同时,能够给一个17岁小姑娘重新静心学习和赢取自尊的机会。
6月30日,天涯“散文天下”论坛以全体版主的名义,支持受害者依法追究姚牧云抄袭侵权法律责任。之前一天,《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副主编葛一敏通过其官方网站称,“我们已经封杀姚的用户,删除了她的所有帖子。请朋友们到此结束”。
昨日,记者试图联系上姚牧云本人,但截至发稿时,仍没有取得联络。
“姚抄抄”为何一路无阻 网络给抄袭提供了便利
据记者了解,网友们举报的姚牧云的抄袭记录,最早发生在2007年1月———文章《如果这些事都是真的》抄袭了易哲的《如果(上)》。之后的一系列抄袭可以说是“紧锣密鼓”,共计近20起。而且,网友们还在不断补充她的抄袭记录。
疑问是,是什么让“姚抄抄”一路抄袭无阻?
网络时代很便利
“现在是网络时代嘛,搜索引擎一搜,鼠标一动,几个键一按,就成自己的了,完全是原来我们形容的‘抄抄匠’剪刀加糨糊的升级版。”重庆作家王继幽默地表示,网络时代为抄袭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让抄袭者几乎不用付出什么体力和脑力上的成本就可以做得天衣无缝。“只要读者不熟悉原文,或者有一些大的改动,抄袭是很难被人发现的。网络给某些人的抄袭提供了便利。”
图书多得编辑麻痹
有网友质疑,“姚抄抄”畅通无阻这么久,那些发表她抄袭文章的编辑就难辞其咎。“这也有点无可奈何,现在图书市场上的书那么多,再加上网友在网络上的创作,我敢保证没有哪个编辑能够遍览天下文章。”《红岩》杂志副总编辑欧阳斌说。
他表示,虽然编辑有自己的苦衷,但“姚抄抄”事件确实给所有的编辑提了个醒:以后审稿子要细心了,对于拿不定的稿子,“我们也可以像网友一样,用Google搜一下,看看有没有雷同的。抄袭的会用网络,我们也要会用。”
郭敬明开了一个坏头?
网友“郭君”前日在天涯论坛发帖称,之所以有“姚抄抄”,是因为中国作协为郭敬明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让那些对文学还怀有虔诚情感的人心若死水,让那些抄袭者看到了“光明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