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书斋里的人类立法者

  因而,在康德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之后,立刻投入了《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这本道德著作把以往的道德训诫和强迫转化成人为自身立法的“自我法则”,从而使道德规范成为自愿的、自发的内在规范。在紧接着出版的《仅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康德把他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融入到宗教问题中。康德在早年所受到的敬虔派教育,其理论根源在于认为人性在亚当后永远担负起了原罪,从而需要上帝的拯救才能解脱。康德对此大不以为然,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意志”,并可以在“绝对自由”中弃恶从善。不消说,康德对自由的讨论也成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晚年的康德还写出了多篇政治哲学的经典文章,认为人类虽然历经战争和苦难,却必然能够走上永久和平之路,因为人人都能够通过利用自己的理性而得到启蒙,成为一名合格的“世界公民”,各国的互相博弈也最终会导向和解。康德终生未婚,始终为人类的尊严和福利殚精竭虑,始终在为人类的美好生活立法。1804年,康德在离八十大寿不到两个月时告别了哥尼斯堡,告别了人间。

  库恩传记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康德生平的资料挖掘的空间有限,但是他却把这些材料重新加以整理,把康德的生平经历与他的思想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避免了枯燥的思想概括,也没有流入对生活细节的琐屑描述。伟人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康德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的天赋,而在于他能够充分体会他的成长经历,思考人类最普遍的生存问题,从而在枯燥的书斋生活中迸发出人性善良与高贵的光辉。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