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天科教卫新闻版刊出《教辅书成“育分不育人”温床》一文,揭露了中小学教育中,“按大纲编写的教材常被扔在一边,教辅书唱起主角,每节课几乎都围绕着‘做题目、对答案、讲问题’而展开”这一现实。 “多年艰辛唯一考!我们的教育何时才能走出应试的怪圈?”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部分教育界委员看了报道,痛心疾首。他们认为,如果根本的教育制度和观念不改,教辅书和应试教育永远有市场。 扭曲的教育之路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现象仅仅是表象,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当今知识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双重失败。 “我们不能完全怪学校、怪家长、怪书商。教辅书泛滥,说明其中有很大利益和需求。”这位委员认为,现在的学校都分成重点、非重点,高考录取率更是成为一个学校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客观上给学校和教师制造了巨大的压力。而对高考的过度宣传和重视,更是让家长把“起跑线”越定越早,甚至在幼儿园时代就让孩子参与各种学习、辅导,过早地走上痛苦的竞争之路。 与此同时,受社会普遍观念影响,许多家长自己形成的、灌输给孩子的人生教育观念严重扭曲,他们接受的是“上学就是考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上热门专业,得到高薪工作,成就人生”这样的人生观。 抹杀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不得法,老师缺少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认为,多年的应试教育,让许多老师根本不知道怎么才是好的教学方法,缺少手段寓教于乐,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所会的,只是通过教辅书、课堂笔记将知识整理得越来越完整,然后全部地、反复地灌输给学生,确保“万无一失”。 “简单化的学习方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只重结果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对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发展的忽视,长期沉浸其中的大脑显然是缺少创造力的。” 考试永远有失意者 全国政协委员唐子来认为,在现阶段,如果基于高考的教育制度没有根本改变,要改变教辅书泛滥很难。“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从出题上改良,多出一些考素质而不是考应试的题目,也许能减少一些学生对教辅书的依赖。” 来自天津的全国政协委员孙惠玲认为,其实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整天淹没在题海里,“但是别的孩子在做题,他们能不做吗?”孙惠玲认为,这里面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因为按照我国目前的社会资源分配状况,即使做再多的题,考试也不可能全部录取,永远有失意者。 “在很多人眼里,考试失败就成了人生失败,我们必须纠正这种观念,但这种观念决不是说说就能改变的,国家应当尽快搞好规划,创造条件,为考试落榜但有能力的孩子创造更多渠道,多途径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