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各版本新课标教科书市场格局日趋明朗。与此同时,中小学教辅书市场也在大幅变化着,这种变化表现在原有的格局和势力正在被打破或重组,新生的力量不断壮大等。
从总体上,笔者认为教辅书市场的变化存在如下趋势:
一是教科书原创出版社优势凸现
几乎参与中小学新课标教科书建设的所有80余家出版社都在出版教辅书,而且配套本版教材的教辅书的市场优势非常明显。原因之一,这些教辅书的编者大多来自本套教科书的编写组,他们理念先进、经验丰富,其内容多是由于篇幅和编写体例的限制而不能入选教科书的优质素材。有的原创出版社将此类教辅书称之为“核心教辅”。原因之二,这些“核心教辅”通常与本版教材一道被列入各级各类目录后进行推广与征订,往往效果较好。目前有些省教育厅和新华书店已明确提倡推广和征订本版教辅书。
二是民营策划力量继续壮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新课标教科书的多元化给民营书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主营教辅的民营书商一般有如下特点:能够独自占有一块市场或在某一类教辅图书领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教辅图书市场有比较强的敏感性,能够较快地捕捉到好的选题;市场运作措施灵活多样,力度可张可弛。许多民营机构乘课程改革之东风,不断策划推出符合课改新理念、新要求的全新教辅书,有许多品牌市场反馈看好。
三是系统发行与市场销售共存,系统逐渐向市场转化
“一费制”制约了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这样就使教辅书在系统发行与市场销售共存的前提下,由系统逐渐向市场转化。许多教辅书不能通过某一个系统统一征订,只能依靠自身的质量和市场营销策略走市场销售之路。由于系统发行和市场发行对图书的选题策划、印张、装帧、定价、折扣等方面的要求均有所不同,所以许多以系统发行为主体的出版社可能在系统发行向市场销售转化过程中不大适应。
四是地方保护与地方垄断状况依然存在
大多数省份对于省外的教辅书依然排斥,有的甚至全然拒之门外,而省内出版社质量相对较低的教辅书却有较大的发行量。于是精明的省外出版社总结出一条经验:若想使教辅书打入某个省,必须与该省的出版社合作。这是多年来教辅书市场的弊病,该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方保护与地方垄断是教辅书市场化进程中的最大阻碍。
五是高质量图书未必被市场认同
在新课标背景下出现了教材的多元化和教辅书的多样化,同时也出现了理念新、质量高的教辅图书不一定被市场认同的怪现象。由此可见,从出版社到终端用户的中间环节——各级图书销售商对新理念教辅图书的态度、接受程度和识别能力是有限的。据笔者了解,目前的图书销售过程对书名、开本、印张、定价还相当保守:对于高质量图书而言,如果书名不被接受,装帧不符合当前的市场趋势,定价或高或低等都可能导致其营销不畅。
六是教辅书利润终端化
新课改实施几年以来,业界原有的部门和单位在不断整合,新兴的力量在不断成长,竞争的触角几乎无处不在,市场争夺的基本单位已经由省、市到了学校甚至班级。竞争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利,于是图书消费链条内靠近终端的用户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利润,终端用户胃口的增大必然导致教辅书利润的终端化。
七是教辅书介质多元化
随着教辅书市场竞争的加剧,教辅书的介质也在不断地多元化。由于不同的介质在成本、容量、利润率、销售方式与销售渠道、对内容的呈现形式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各出版社和书商可以根据自身出版内容的不同来选择适合的介质。比如,需要音频视频的选择录音磁带、VCD或DVD形式,需要大容量可查询的采用CD-ROM形式等。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有比较丰富的配套学习资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式计算器、学具、卡片、成长记录袋等不同介质的教学辅助资源不断被市场接受。许多出版社和书商将自己的产品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网络介质容量大、传输快、互动强等优势与自己的产品相结合,更使其如虎添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