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变动后的“风暴”,裹挟着舆情,呼啸而来。随着《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被部分省市从新教材中删除,国内一些媒体开辟专栏讨论,各大网站也不断推出民意测验和调查统计。红色经典的更迭成为争论焦点。网民“持经达变”疾呼:“删除将会导致现在孩子对历史的遗忘!”上海市教材编写组主编徐根荣认为,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曾激励过几代人,但对现在学生而言,刘翔、杨利伟等新时代英雄,更能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更迭,并非简单的删减,而是对爱国主义更符合时代性的继承。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变化,往往折射着时代的变化。”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北京版语文编写组成员薛川东直言不讳,语文教材要有新的“活路”。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语言,从来不是一条静止的河流。改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是趋势,是必然。当下,我们需要厘清的是如何改?
“我读书时所用语文课本,更多的是时代符号,而少有汉语的根本特质,让人提不起啥兴趣。”网友“不惑之年”,直指狭隘教育语境下语文教材所留弊端。同样的责难,在华声论坛里也是此起彼伏,屡见不鲜。
这样的责难,以一种感性而隐约的方式,触及到语文的内核。流经千年的汉语,它的优美、典雅、大气、神秘,一直都是全球文化的典型母本。阎真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经济腾飞,汉语的强势愈发明显,全世界不断刮起的汉语热便是印证。”
网上关于守旧还是图新的争论,停留在教材内容枝蔓的增删上,并未深入问题根部。“眼光仅停留于具体篇目的变动,是肤浅的,课改是多元的改革,现在的讨论很不够。”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实验课本主编孙绍振建言,我们更需关注的是语文教材将如何打通传统与现代间的“任督二脉”,找寻到一种符合民众心理与汉语发展的中国模式。
如何追寻汉语未来,怎样延续传统经典?一个现实突兀出来:我们的母语教育在嬗变过程中,正经受着新老脱节的阵痛。
“具备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母语教育中又把文化及文学遗产置于何种位置?”借着北京新教材删除《促织》、《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等古代名篇的风势,网友“玄铁令”的诘问在论坛里,一石惊起千层浪。
“语文教改,应光大发扬传统精华,保有激励和警醒国民的文化血脉,延续和壮大国民的文化自豪,并增添新时代的积极元素,而不是一成不变或干脆将脐带剪断。否则,将是粗暴的,不负责任的。”相关专家网上进言。
“学术明星”于丹教授,用现代眼光解读孔子、庄子,火爆了电视荧屏,相关书籍也卖得红火。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相继复兴私塾教育,一群群孩子在身着汉服的老师监督下,咿咿呀呀地诵读着《论语》、《老子》等古代经典。取所需,尽其用,现代语境下的传统经典,在不同层面,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
不断兴起的传统文化热潮,难道不可以成为语文教改的风向标?在台湾高中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里,《论语》、《孟子》等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材不回避古今冲突,而是启发学生如何以现代眼光审视古典,汲取精华。传统,有机地契入了现代的土壤。
追求时代特质无可厚非,但盲目抛弃经典,无疑与母语教育初衷背道而驰,这好比饮鸩止渴。教育专家李人凡在网文中这样写道:“尊重经典,优选时尚,不薄今贤重古贤,才是我们态度。”
一本教材的容积有限,如何在留住经典身影与跟住时代步伐之间,找到一个符合国情的对接点,不仅是语文教材改革所求、争论所向,也是拷问文明古国根基到底有多深的试金石、文明古国能驶多远的指南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