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他也批评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扶贫斗争中的一些做法,尤其是在加大对贫困国家援助和免除其沉重债务问题上的消极态度。他认为各国、各种扶贫组织应该团结在联合国的旗帜下,发挥各自在资金管理、专业知识、扶贫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互相合作,围绕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积极地开展消除贫困的工作。萨克斯驳斥了在消除贫困问题上不作为的态度,尤其是人们对贫困地区及贫困治理的偏见,指出贫困地区的形成有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政策、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不能仅仅去批评这些地区的政府治理不善或者人民的缺点,而应该实际考察真实的贫困原因,并行动起来,帮助这些地区走上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梯。
这本书不是一个经济学家在书斋里的纸上谈兵,而是在经受了严格经济学教育之后,数十年时间同全球贫困问题作斗争中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作者在20多年中,一直与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首脑、财政与卫生官员以及村民一道工作,他曾到占世界人口90%以上的100多个国家访问和工作过。作为联合国千年计划的参与者和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的主任,他深入地参与到对非洲贫困的斗争中。对贫困的直接感知以及解除贫困的实际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诸如国家的地理位置(比如非洲的内陆国或者如玻利维亚那样的高山国由于没有港口,远离世界市场所造成的经济停滞)或者疾病(如非洲的疟疾、艾滋病对村庄的毁灭性打击)等问题极大地导致了贫困问题。这些认识是书斋里的经济学家所无法深刻体会的,而这些对贫困及消除贫困的斗争非常重要。
尽管萨克斯被誉为“休克疗法”之父,但实际上他并不赞同“休克疗法”,甚至在书中对之提出了明确的批评,认为不可能有单一的或者过激的措施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每个国家的经济问题都是差异的、复杂的、多元的,必须像临床医生那样差异化诊疗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实际上他的经济学实践正是这种被他称为“临床经济学”的结果,或许称他为“临床经济学”之父更为合适。
萨克斯在这本书中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观和敏锐判断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一本经济学书籍,这本书并不枯燥,相反它引人入胜。我们伴随作者的脚步,走过玻利维亚、波兰、俄罗斯、印度、孟加拉、非洲等地,目睹困扰世界136人口的极端贫困,同时也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作者用实际的行动和缜密的逻辑鼓舞了世界的信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在2025年终结贫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