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先生说,建安元年,曹操认为条件成熟,便派他的堂弟、“扬武将军”曹洪去洛阳迎奉汉献帝。可是事实是曹洪从来没有做过“扬武将军”,当时只是“扬武中郎将”,中郎将的职位比将军低。曹操自己在同年稍后时才被封为“建德将军”、“镇东将军”,曹洪是不可能在他的主子前先任“扬武将军”的。
易氏说:“潘濬本是刘备的人,在刘备手下做一个小官,关羽被杀后跟了孙权。”但历史记载是,“刘备领荆州,以濬为治中从事。备入蜀,留典州事”,治中从事是州牧的第一副手,当时一个州有六七个郡,相当于现代的省,州牧为地方大员,其主要副手难道可以说是小官吗?黎东方先生在《细说三国》的“益州易手”一篇中解释张松的官名时说,“益州别驾”是州牧以下的第三人,“第一人是州牧,第二人是'治中'……'治中'与别驾不同,专管对内,等于是一位代拆、代行的副州牧或副刺史。”
易氏又说大学者虞翻“只在东吴做小官”,这又是非常随意而又不准确的说法了。虞翻当时的官职是“骑都尉”,主职统率皇宫禁卫军的羽林骑士,是个不小的官,何况那个时候,若论官名,未称王称帝的孙权还只是个杂牌的讨虏将军,他所委任的主要官员,头衔都不大。 黎东方讲史在涉及包括职官制度在内的典章制度问题时,常能娓娓而谈,曲尽其奥,如在其讲三国的《司马懿》一篇中,说到曹丕当皇帝不到一年就在皇初二年升调司马懿的官为“侍中、尚书右仆射”,接着黎东方先生详细地阐释了侍中和尚书是什么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又是什么官,从汉初至三国魏有什么变化。讲得清清楚楚。易氏对此类知识常常不去深究。这也难怪,对于治史的钥匙之一的职官问题,自是黎东方这样的历史学家素所留意,而要求易中天先生同样的重视,就有点苛求了。
六、
地理沿革,也是史家治史时的一个大问题,而易中天先生对此亦不够重视。
比如他在介绍东吴大将陆逊的时候说:“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这个解释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也有很大的问题。今天的苏州市,只是东汉三国时期吴县的一部分,而陆逊等江东陆氏宗族,世居本非此处,他们是吴人,却不是苏州人。陆逊乃是吴之华亭人,也就是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辞海》(1999年版)就是这样表述的。其实,在孙权时期,陆逊所封的华亭侯、娄侯,就是以他的家乡为封邑的。
黎东方先生对地理沿革问题十分重视,他在讲史时遇到此类问题决不绕过,一定不厌其烦,原原本本地解析清楚,而且即使是此类解说,也可以使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比如他说到曹操败走华容道,就说,“汉朝的华容县城,在今天湖北监利县的北边偏西,上坊东村附近”,进而又说,“今日的湖南华容县,与汉朝的华容县毫无关系;它是三国时代吴国所创设的一个县,原名南安,到了隋朝才被不学无术的官僚改名华容。”关于扬州刺史的解释,更为详尽。如当时所谓扬州刺史,其治地并不在今之扬州,应是九江郡的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则包括今日的安徽、江西、浙江与长江以南的江苏,就是没有扬州,今日的扬州,在东汉末年属于徐州,称为广陵。
黎先生在介绍诸葛亮的籍贯的时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了曲折复杂的关系,使每一位听讲的人和后来的读者永远不会忘记,更是厘清地理沿革的典范。黎先生是这样说的:
诸葛亮究竟是那一省的人?我倘若说他不是河南省人,就难免为万千的河南乡亲所不能宽恕。实际上依照今日户籍办法的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国民。若论他的出生地,则是琅邪郡阳都县,在今日山东沂南。他的近代祖先,是山东诸城县的葛家,迁居到别处,喜欢自称“诸葛”。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东部葛国的国君。“所以,说来说去,他还是敝省河南的人。”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们会抗议,隆中在襄阳啊。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在当时离开我们南阳太近,而且,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当然,当时的南阳郡是属于荆州的,而荆州肯定是湖北人的骄傲。汉朝南阳郡邓县故城一名“隆中”,南阳和邓县现在是河南人骄傲,但当时的邓县故城又不在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阳之西。最后,黎先生说:“然而,像诸葛亮这样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的大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家声称荷马是他们的国民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