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讲史之风盛行,各地强势媒体纷纷加入,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文化现象。各位专家学者从学经历和讲史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多元的风格与丰富多彩的样式,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学界人士与出版人深入探讨。
近日,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邀约沪上专家学者,举行关于“黎东方讲史”系列的专题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严寿澂,复旦大学教授沈渭滨、钱文忠,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虞万里、程兆奇、陈克艰等。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既肯定了“黎东方讲史”系列的特色与意义,也对近期火热的“讲史”现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黎东方原名智廉,生于1907年,是国学大师梁启超最后的弟子。早在60多年前,黎东方就在抗战时期的临时首都重庆租借会场,卖票开讲历史,虽无电视媒体的依托,也未大张旗鼓地宣传,却在山城引起了巨大轰动,因此也有“中国卖票讲史第一人”与“现代东方朔”之称。20世纪60年代,黎东方应台湾媒体之邀,将当年在重庆、昆明、贵阳等地讲史的内容整理成文,写成了《细说清朝》《细说明朝》《细说元朝》《细说三国》《细说民国》,创造了被称为“细说体”的写史新体裁。而在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多方物色作者,补齐了《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诸书,完成了“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出版。今年,该丛书又经重新设计并增补内容和插图后,以“黎东方讲史”系列面世。
复旦大学沈渭滨教授指出,“黎东方讲史”真正把历史融会贯通,在写法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上海社会科学院盛巽昌研究员表示,“黎东方讲史”翻到哪里都能吸引读者看下去,每个论点都有自己的特殊视点。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将“黎东方讲史”的讲述方式归结为“不愠不火,不文不野”,认为“细说体”继承了札记、笔记的传统,不求所谓的外部系统性,而是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
一些专家还将当前流行的几种讲史文本同“黎东方讲史”作了对比分析,他们指出,对于易中天《品三国》中的史实、人物关系、官制、地理沿革,以及若干特殊文句的理解等方面的疏失,已有不少媒体或出版物提出了质疑与批语,上海也有专家专门著书指出《品三国》中的150处问题。而“黎东方讲史”作为一位历史学家的著作,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信而有征,事皆属实。例如在讲述三国中,他曾广泛阅读三国史料和古今学者的有关学术著作,深有研究,每每能指出正史之误。
专家们一致认为,“黎东方讲史”达到了史、识、趣的较好结合,该系列的出版,为“讲史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