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很多年前就推出“哲人石”丛书,此大型科普译丛一直坚持稳步出版,每年都能推出若干新品种。丛书中好书很多,几乎可以随便列举出许多,如《终极抉择》《生机勃勃的尘埃》《超越时空》《完美的对称》《PCR传奇》《生物技术世纪》《技术的报复》《无尽的前沿》《混沌七鉴》《无与伦比的手》《“深蓝”揭秘》《病因何在》《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它们当中既有知识性的科普,也有大量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介绍,丛书全面揭示了作为一种文化的自然科学的丰富多彩性。这套科普译丛开创了建国以来规模较大、视野最广阔的科学文化翻译出版,必将在我国科技出版和科学文化传播史册中写下重要一笔。 “哲人石”,这是洋人的用词,自然科学和这玩艺有什么关系?这套丛书何以取名“哲人石”?丛书并没有交待,事实上这套丛书没有专门的“序”或“导言”之类的东西。只有印成4行的还算顺当、语词多处重复的介绍:“立足当代科学前沿,彰显当代科技名字,绍介当代科学思潮,激扬科技创新精神。”另有一处标注:“策划:潘涛、卞毓麟”。 “哲人石”的谜底终于浮出水面? 不过,最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一下推出两种书名就带“哲人石”字样的图书:(1)《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文化史》(舒特著,李文潮、萧培生译,上海科教出版社2006年);(2)《哲人石——探寻金丹术的秘密》(马歇尔著,赵万里、李三虎、蒙绍荣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出版社方面有意在此时刻揭开丛书的谜底?还是此丛书想就此打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潘涛是我的朋友,不过,这件事我并没有专门询问他。我似乎还记着,在某个场合潘涛隐约提到过,要在适当时候解释一下“哲人石”丛书的标题。也许现在就是时候了。 科学探索与寻求哲人石,有着惊人相似的传统,甚至竟然是同一批人物在做着这些事情。他们有成功也有挫折,当然还有疯狂!只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把自然科学孤立出来,赋予其特殊地位,自然科学在教科书中、在公众视野中变得极为纯洁、极为理性、极为客观。自然科学的确讲究理性、逻辑和客观性,迄今它已经积累了难以撼动的知识大厦、最为坚固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最有效力的技术,不可逆地改变了地球和人类历史的进程。但是,自然科学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历史上也从来不存在一个边界清晰的叫做自然科学的东西。 自然科学是与其他社会文化交织在一起缓慢发展而来的,这一点可从如下3个方面得证:(1)从业人员。历史上许多大科学家,同时也做别的事情,或当大大小小的官员,或做哲学家,或当教士,或从事神秘的炼金术。自然科学作为一种职业,直到19世纪才算正式出现。“科学家”这个名字也出现得相当晚。(2)这些人员所做的“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不限于我们今天事后用科学方法所界定的科学研究。他们所作的研究在当事人看来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我们事后所认定的严重矛盾、内在冲突。(3)他们所追求的目标。炼金术士与科学家的工作既有现实的功利考虑,也有长远的终极关怀,有的很在乎灵魂能否得到拯救,如对万物至理、对永生、对圣杯的追求。 易让人联想的书 马歇尔著的《哲人石——探寻金丹术的秘密》,共7章,从中国开讲,讲到印度、埃及、阿拉伯世界,再讲到罗马和整个欧洲。作者通过半游记的形式,讨论了世界各地(不包括美洲)的炼金术文化,以及相关科学技术史。应当说,此书的内容,我们是不熟悉的。不过,阅读的过程倒引起不少联想,仅凭这一点,这就算一部好书。古德曼曾说过,能够让读者转移视线的文本是有价值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电影《疯狂的石头》。如果把科学的价值狭隘化到想象中的一个物质实体,它确实有可能像电影中的那块宝石。各色人群,特别是盗贼,对那“石头”十分用功,都想得到它。其中真真假假,在马歇尔的《哲人石》有类似的版本。“哲人石是一块石头,又不是一块石头。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最普通的东西;寻找它是最困难的,却也如儿童的游戏;永远无处寻觅,却又随处可见。”(510页)自然科学究竟想做什么?实际上是怎么做的?目前它做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从类比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其次想到的是外国小说、电影《达·芬奇密码》。丹?布朗的这部小说和电影我都仔细看过,也看过他的小说《数字城堡》和《天使与魔鬼》。在丹·布朗的作品中,科学与宗教、巫术、炼金术以难以想象的紧密程度联系在一起,几乎是同一伙人在做着我们今天看来完全不同的东西。这当然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昨天,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回头来看今天时会如何呢?我想会有类似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