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历史是“一连串事件”
所选作品中,有三组9部,给人们认识美国民族和国家性格提供了帮助。第一组,3部,都与“五月花号”有关。比起华夏、华东师大版的“五月花号”,新星版要幸运得多。幸运,当然有其理由。这部讲述传奇的作品,去年荣登《纽约时报》“十大”。但更可能的理由是,该作让国内读者第一次了解了有关五月花号上岸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特别是“菲利普王之战”的内幕。关于本书的详细介绍可参见笔者为本书写的导读“美利坚立国是一连串事件”。华东师大版,其重要程度尚待读者明鉴。这虽说是半部作品,但发生在五月花号上岸前的关键性事件——《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却是存世少有的原始文献。从《公约》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几层意思:1.“在上帝面前立誓签约”。乘客中有三分之一为英国分离主义教会的成员,早先曾逃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莱顿,“在异地寄人篱下的情况下为维护纯真的宗教原则而共同奋斗”。2.自愿原则。3.签约人为男性成年人,不包括女性,但包括了大部分的仆人。4.自治。5.他们自愿结成的是一个保证遵守和服从各项“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的自治团体。签约人并未声称自己要建立一个国家state或nation,或明确性质的political organization,而是一个团体。6.他们誓约遵守和服从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是对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可以说,美利坚立国 的基本原则,在《公约》中都能找到雏形。
第二组,4部。皆江苏人民出版社最新推向市场的主打产品,其中两部为普利策获奖作品——《自相矛盾的民族》和《哲学俱乐部》。《矛盾》作者开宗明义,指出“没有记忆的文明不再是文明。没有历史的文明不再具有特征。没有特征就没有目的;没有目的,文明就将枯萎”。作者避开“民族特征”的种种麻烦,将讨论的范围划定在“民族风格”,断言“一种文明的起源与它的自我意识成长有很大关系”。但真正给我们以启发的是下面一段论述:“以可观的汗水、泪水和时间为代价开拓了一片领域的人,并不会轻易让步于对社会方案的幻想。”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文化的起源”,表达了新生代历史学家对自己国家过往的理解,方法与叙事,值得学习。每一个国家都有过痛苦的经历,因而令人不堪回首。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最大“收获”是立国初期建立的联邦体制、政府制度保留了下来,但因其残酷的杀戮特征,给美国人内心留下了几乎永远难以平复的伤痕。战后的反思中,思想的伟力再一次得以彰显。由詹姆斯、皮尔斯、杜威等人创立的实用主义思想,不仅最后凝结为美国人的行动原则,甚至重新型塑了美国人关于“教育、民主、自由、正义和宽容的思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人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些思想家努力构建的国度之中”。《哲学俱乐部》一书,十分完整地描述了实用主义思想的发生、流变、成型,最后成为美国人生活指导原则的充满戏剧性的过程。评论家理查德·波伊里尔将该书称为震撼心灵之作,盖源于此。《构建美国》,就是16年前社科出版社《美国特性探索》的重译本。《美国生活的希望》一书,也许对人们认识美国,最有帮助。作者认为,对未来信仰般的信心,正是美国人爱国主义的灵魂,当这种超级信心与对历史的尊重、习俗的包容与忠诚结合一起,所焕发出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
第三组,2部。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东方编译所”译丛选目。《美国与诸大国》,抛开了美国人的视角,观察未来美国与各大国间的关系,有关美中关系章节尤值得反复品读。《集体暴力的政治》,写于“9.11”后不久,是美国人对世界上到处存在的集体暴力的全新解读。基本结论是,“集体暴力是一种政治形式”。最精彩的是对“政治边界激活”术语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