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斐德曾经因身体原因与美国驻华大使的职务擦肩而过;他是世界上薪金最高的汉学家之一,是第一个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和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主席的汉学家;他解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诸多谜团和悬案,他也为冷战时期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打开两国学术交流的大门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抒情诗人和秘密活动家的迷人混合体。他写的最好的书在每个角度都含义深刻,无论在长度上还是在精神上,充满着意外,承转着情感。魏斐德可以被称为过去30年中最好的近代中国史学家。”
——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
大门口的陌生人 1974年,风华正茂的魏斐德终于第一次来到中国,但他不是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汉学家,而是作为一个美国药理学家代表团的翻译出访中国。这个中国大门外的陌生人进入中国用了许多时间。
魏斐德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城。“我生于1937年12月12日,日本军人开始在南京城烧杀淫掠三周的那一天。”魏斐德1992年在就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演讲中这样说。
父亲是魏斐德的第一个精神导师。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递给几岁的魏斐德一本书,然后习惯性地告诉他:全家期望能在一周内,听到他在晚餐上发表对这本书的看法。魏斐德这样系统地阅读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史学家的著作,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一直到斯宾格勒和汤因比。
魏斐德有时会因为不喜欢一本书的内容,厌恶这项任务,比如吉本、卡莱尔、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书。有时也会是惊喜,比如读到莫里森的哥伦布传《汪洋大海上的舰队司令》。
多年之后,魏斐德认为父亲对他的教育“远远超过他就读过的任何一所中小学”。
1944年,魏斐德父亲撰写的小说《小贩》,被好莱坞改编成颇受欢迎的同名电影,赚了个盆满钵满之后,父亲下了一个决定:带全家周游世界。7岁的魏斐德从此开始了云游的生活,一个意外的收获是,魏斐德先后学会了法语、西班牙语,后来在哈佛又学会了俄语和德语———正是因为他掌握多种语言,美国中央情报局还试图招募他。
1959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魏斐德正在巴黎攻读一门东南亚课程,他被越南的一个民间教派吸引,这一兴趣很快把他引向对中国民间教派的关注。恰在此时,法国记者门德撰写的关于中国的著作进一步激起了他的兴趣,从此不能自拔。
1960年,魏斐德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师从著名汉学家列文森(Joseph Levenson)读博士。为了完成伯克利东方语言与东亚历史系的博士课程,他需要学习另外两种外语——中文和日文。
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的时候,魏斐德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起源和研究创造社之间进行选择,最终他放弃了撰写那些“从浪漫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文人,而是写那些在广州不用武力就不能进入中央王国的‘大门口的陌生人’与珠江三角洲那些坚决要把他们拒之门外的领袖们之间的冲突”。在完成这篇有关1839至1861年间华南地区社会动乱的博士论文《大门口的陌生人》之后,魏斐德开始执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那时,魏斐德刚刚27岁。
伟大的事业 1974年首次中国之行给魏斐德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颐和园昆明湖上“那庞大而静止不动的石舫”,就在熟谙中国近代历史的魏斐德感慨皇家园林耗费了原本应用于装备大清舰队的财政支出的时候,他发现前面两个身着海军制服的健壮青年。“我注意到他们衬衫上的铭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郑和的七下西洋之后,这是中国的武备将政府权力的延伸第一次引入东南亚的海域。”他指的是当年发生在西沙的战事。
1992年,魏斐德在纽约希尔顿饭店舞厅就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发表演说《远航》,讲述了童年时辍学随同家人自驾双桅帆船“夏伦娜号”的旅行,也回顾了哥伦布第二次来到新大陆,以及华工在古巴的惨痛史和郑和的印度洋之行。
1949年初,父亲把不满12岁的魏斐德领出古巴寄读的学校,乘上一艘56英尺长的双桅船“夏伦娜号”,开始了追溯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计划。
哥伦布1494年的船队,沿着他所认为的从中国和亚洲大陆伸出的巨大半岛的南岸航行。“直到获得能够证明其大陆特征和属性的确切证据;并且如果可能,还想和那位神秘莫测的‘大可汗’取得联系”。这座臆想中的“中国半岛”,其实就是古巴。哥伦布意图搜寻古巴南海岸一处被阿拉瓦人称为“Magón”(蛮子)的地方;哥伦布误认为此地即是“Mangi”——马可·波罗对南中国福建省的命名。魏斐德家的“夏伦娜号”没有完成哥伦布之旅,在不幸搁浅后中断了行程。
在返回停泊的港口后,魏斐德听说了许多关于华人偷渡者的闲话和流言。“所有这些都加深了我心目中‘中国人即是温顺的牺牲品’的印象:他们像任人宰割、任人屠戮的羔羊一样被动而驯服。如同被哥伦布的大狗狂咬和撕吞的阿拉瓦印第安人,中国人仿佛不过是另一个可悲的实例,证明西方征服者对非欧洲人的欺骗和迫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