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图书价格在流通领域随行就市后,将会有助于图书销售企业根据各种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合适可行的销售价格标准。销售商将根据进货成本、销售地区差异、读者消费水平、营业场所条件、市场反应程度,来确定并适时调节终端销售价,以达到成交为目的,获取利润。同时不断改善营业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销售成本所体现的销售服务通过价格方式得到补偿,让读者在现实中明明白白地理解到,并在心理上与图书的价格挂上钩。而在图书固定“定价”时,读者无论受到了何种优质服务,他都会认为与图书价格无关。书店任何付出成本的销售服务,都是无价可言无须埋单的额外行为。小书店因销售成本小,价格势必低一些,由于不再有高定价而大折扣的情况,实实在在的便宜,不再会伴有虚假价格之心理阻碍。
调控图书品种规模,促进提升编辑出版水平。
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已过20万种,但平均印数却很低,总销售册数仅与上世纪80年代末大体持平,过多过滥成为行业负面形象之一。无出版社定价后,图书在市场将处于什么样的销售价位,将与图书的出版质量密切相关。优秀读物必然受读者欢迎,销售价会走高,而低劣图书因少人问津,则价格下跌。以往于统一定价模式下被掩盖了的图书质量,在价格市场化的环境中,将会表露无遗。这一来,无疑将使出版社必须十分重视内容产品的生产,精心策划、优化选题,用心编印,塑造品牌,因为图书面对的是将一个十分严酷的市场选择过程。有人可能会担心,不再有学术价值高、印数少、读者面窄的选题出版,因为发行商不愿销售。恰恰相反,这类内容替代性弱、读者特定性强的学术类著作,高利薄销,其单本销售利润也许不亚于十数本一般读物。出版社取消定价以后,图书出版将可能真正进入一个比内容、拼质量、创品牌的良性发展过程。
提出这个问题,只是笔者愚见,聊备一说。虽无意于一个早上醒来,图书全无了定价,却有盼拿出一本书来试它一试。需要说明的是,中小学教材国家历来都有明确规范,当然试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