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位,社店馆准备好了吗

    2007年1月1日起,伴随着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以下简称ISBN)系统内所有用户同步实施第4版《国际标准书号》,也就是13位数字结构的ISBN编码新版《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也将正式生效。届时,沿用20年的10位书号将升至13位。

    ISBN升位是世界出版业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新标准的实施,将涉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发行单位及图书馆等,自然在一时间成为各方关注的大事——13位书号与10位书号有何不同?如何过渡或对接?出版社、发行单位、图书馆在升位过程中将分别遇到哪些问题?技术和管理上需做好怎样的准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

标准书号意义何在
    ISBN是国际上通用的出版物标识编码,是出版物的“身份证”和在国际间流通的“通行证”。自1970年成为国际标准,1978、1992年先后进行过两次修订,目前已被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万家出版者应用。

    据总署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标准书号有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的作用。在技术层面上,中国标准书号作为国际标准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其首要功能在于为出版物提供国际通用的、唯一的、永久的标识号码。我国于1986年开始采用ISBN作为中国标准书号。多年来,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在编辑、复制、仓储和财务等环节的管理中应用中国标准书号作为唯一检索码,为出版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提供了便利。在发行环节,发行单位通过中国标准书号进行订购、库存管理、批销结算、退货管理,实时掌握信息。在图书馆系统,通过中国标准书号进行采购、编目、查询检索,方便借阅管理。出版、发行、图书馆之间通过中国标准书号进行出版物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在进行国际出版物的版权贸易和实物贸易中,中国标准书号也为准确检索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管理层面上,国家通过对出版社的书号管理进行宏观调控,有效地抑制了出版物总量的盲目增长,优化了出书结构,压缩了低质图书的品种,提高了出版物的整体质量。 

13位书号有何不同
    由于ISBN的分配规则限制了系统的可用容量,同时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和其他非印刷出版物的增加,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书号资源紧缺的“危机”。中国ISBN系统内编码容量1个亿,虽然短期内没有后顾之忧,但其他国家的编码用尽也会给ISBN系统带来麻烦。

    中国ISBN中心主任齐相潼介绍说:“这次ISBN升位能够使ISBN在编码结构上有充足的容量满足未来出版量的需求,同时又能够保证与国际产品编码体系的兼容,推动书号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上使用的广泛性,进一步促进出版业的信息化发展。”

    齐相潼告诉记者,现行中国标准书号由英文大写字母“ISBN”和10位数字编码组成,数字编码部分用“-”分成组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四段。此次升位时,在“ISBN”后增加“EAN·UCC”前缀号“978”,该前缀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分配。13位中国标准书号校验码的计算方法与10位不同。举例来说,原10位书号ISBN 7-5076-0334-2,升位后变为ISBN 978-7-5076-0334-7。

    据了解,中国标准书号适用的对象不变,即经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批准成立,并在中国ISBN中心注册的出版者所出版的专题出版物,包括印刷的图书和小册子;盲文出版物;出版者无意定期更新或无限期延续的出版;教育或教学用影片、录像片和幻灯片;磁带和CD或DVD形式的有声读物;电子出版物;印刷出版物的电子版;缩微出版物;教育或教学软件;混合媒体出版物;地图及教学制图、图示类出版物。

    另外,国际ISBN管理机构由原来对各国、各地区的ISBN管理机构不收取费用,改为按国家或地区国民人均收入和出版营业额两个变量核算收取会费。

社店馆如何对接
    齐相潼建议,出版社、发行单位、图书馆应从现在起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修改计算机的系统和数据库。通过登陆www.chinaisbn.org.cn网站,按照中国ISBN中心信息网提供的转换软件,将书号转换成13位并更换条码;设立13位书号的记录模式;建立13位书号的报告模式;帮助读者学会使用13位书号查找图书。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