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走出去翻译是个大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展会上,中外出版机构的版权贸易总量达12064项(包含版权贸易意向书和协议书)。其中,达成版权引进协议891项,达成版权输出协议1091项。这是在历届博览会中,版权输出首次高于版权引进。与此同时,中外出版机构都感到,能否用地道的外文、用外国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中文原著的意思,是中国书在世界市场上成败的关键。

  找不到好翻译外文译本难产

  摘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桂冠的《受活》,在2004年底就分别与日、法、意、英4国出版机构签订了版权输出合作协议。但直到今天,4个译本无一问世。作者阎连科说:“老外一看本子,都缩回去了,说翻译不出来。”很多中国出版物都有与《受活》类似的经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美国汤姆森学习集团共同出版的《汉语900句》于8月30日首发,该书将向全球50个国家推广使用。汤姆森学习集团亚洲分支机构高级销售经理陈锦煌透露,这本书最初的译本因为不够地道,几乎全部返工重来。现在的译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还有不地道的地方。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局长吴伟说:“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20万种,但这些书很难被国外出版商见到。去年我国出版物版权的引进输出比为7:1,且版权输出对象多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而版权引进多为欧美国家。中文的难度让很多外国人却步,翻译一直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瓶颈。”在2004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吴伟带去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资助翻译的70种中国图书,结果仅4天就销售5万余册。她感慨:“这说明,不是中国的书没人要,而是语言障碍阻挡了中国图书走向世界。”

  海外市场需要中国图书

  俄罗斯东方文学(莫斯科)出版公司加里娜·谢提尼娜说:“中国的历史和哲学书在俄罗斯非常受欢迎。这是因为俄罗斯人认为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与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哲学有关,想从中学习政治和经济是如何协调结合的。”很多不为国内出版界熟悉的海外中小出版机构也都表现出对中国书的兴趣。巴西SAGA出版社的Amman Sun说:“在圣保罗有很多华人,他们带动了中国书的销售,所以我们才特地赶来。”

  英国Compendium Publishing公司刚刚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就《中国的世界遗产》一书签署版权输出协议。英方公司CEOAlan Greene 用“huge”(巨大的)这个词来形容中国图书在英国市场的前景。他说:“中国文化、中国图书在我们国家很流行。但是,中国书需要用我们喜欢的方式走近我们的读者。”Greene先生建议,中国图书输出到国外时要改变图片小、文字多的版式,还要提高价格以便与英国市场保持一致。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外国人习惯接受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陈昕对此深有同感:“美国有2000余所高中设立中文课程,这表明中文教材和图书的销售前景看好。”目前该集团版权输出的图书均采用中文拟原稿,再由外国人参与编译的方式翻译。“能否以外国人理解的方式表达书的内容,决定了中国书在国际市场的成败。”

  最理想的译者是外国汉学家

  8月30日,苏童新作《碧奴》在博览会上首发,该书在15个国家的译本也将陆续问世。拥有该书中文版权的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介绍,该书的英文版由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德文版由海德堡大学汉学家翻译,日文版由日本汉学家饭宗岗翻译。其他版本如法文版、斯洛文尼亚文版等也均由国外出版机构寻找外国汉学家担纲。吴伟说:“最理想的译者是国外的汉学家,他们既精通自己国家的语言,又了解中国文化,并且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她还介绍,目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以资助翻译费的形式助推中国图书走出去,但仅仅靠这一点是不够的,推广计划还将建立外国翻译家库,吸引海外汉学家对翻译中文图书的兴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