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语义,“闷骚”的运用已进入“疯狂”状态。什么样的人称得上“闷骚”呢?“冷艳精灵”王菲、“半是清纯半是妖媚”的章子怡、“纯情的蛊惑”周迅、“人淡如菊静如蕾”的徐静蕾、“沧桑变为典雅”的张曼玉……不仅女人“闷骚”,男人也“闷骚”,比如“万千柔情的铮铮铁汉”孙红雷、“阳光里的抑郁王子”言承旭、“充满质感魅力”的胡兵、“清透激爽”的潘玮柏、“俊美性感”的吴彦祖……蔡依林、周杰伦甚至自己评介自己是“闷骚”型的人物。
短评作者笔下的“闷骚”,则是一个方言词语。“骚”字从马,本义指刷马,段玉裁注《说文》:“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骚”又通“臊”,由臊臭义引申出轻佻义、淫荡义,“三言两拍”中骂人,常带一个“骚”字。“骚货”,这是对人的极大的污蔑。上海方言中曾流行一个词语,就是“闷骚”。所谓“闷骚”,义为表面上是“窈窕淑女”,暗地里却是“水性杨花”。这是一种假正经。
同样一个“闷骚”,吉雪萍用它,是想过一把时尚瘾,在语言运用中求新求异;而在短评作者听来,却是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是“低俗无聊”的脏话粗话,于是,一场碰撞便不可避免。我想,这是同形词造成的信息错位吧。
这是“裸奔”吗?
“裸奔”一词大受青睐,不仅有身体的裸,还有精神的裸。你要到网上搜索一下,那“裸”的盛况一定会让你看得一愣一愣的。报上的“裸奔”,本已见怪不怪,但眼前这条消息还是让我疑窦丛生:这是“裸奔”吗?这条消息见于2004年11月28日的一家城市晚报,说的是某人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意外得到几千万元钱,于是欣喜若狂,半夜起来一路狂奔。这家报纸拟的标题是:“深夜梦游他裸奔5里地”。
就标题论标题,相当具体,相当形象,尤其是“裸奔”二字,可谓夺人眼球。然而,这条消息里分明是这样写的:“当时根本顾不得穿衣服和鞋袜,只穿了一条裤头连忙起床就往外跑。”消息旁边还有一幅插图,画面上梦游者的短裤清晰可见。穿着短裤能算裸奔吗?
裸者,一丝不挂、赤身裸体之谓也。这个字是衣旁加一个“果”。人一旦脱光衣服,不就像水果一样光溜溜、滑答答吗?古人造字真是充满智慧。记得国外有次球赛,双方正打得难解难分,突然有个男子赤条条地入场凹跑。两名警察急忙上去执行公务。其中一人一面很绅士地说了一句“天气很冷”,一面用警帽遮着该男子的下体。一架照相机摄下了这一场面,这张照片后来曾获得摄影金奖。有人开玩笑地说:这顶遮羞的警帽可送进博物馆。我认为此公所为,才称得上“裸奔”二字。
两年前吧,在中国足球赛场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闹剧。一名21岁的大学生,乘人不备冲进场内,一面迅速脱掉上衣,只穿着一条长裤奔跑起来。人们看到在他赤露的上身上,写着“中国足球耻悲”的字样。这名大学生想用这种形式,宣泄他对中国足球的不满,后来媒体大做文章,称他是“中国足球裸奔第一人”。但是专家随即指出,穿着长裤不算裸奔,一定要往“裸”上扯的话,也只能算是“准裸奔”。是啊,穿着裤子算是“裸奔”的话,那游泳运动员岂不成了“裸奔”?健美比赛岂不成了“裸奔”?
说这些话,并不是要为梦游者恢复名誉。梦游是一种病态,即使真的裸奔,报纸也不该去大加渲染。我觉得奇怪的是,别人分明没有裸奔,为何要用“裸奔”二字去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裸奔者也许不是别人,而是记者自己——心理上的裸。
“茵”是什么
要说“茵”,先说“英”。“落英”一词,在古文中是常见的。左思《三都赋》中有“落英飘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落英缤纷”。再早一点,屈原《离骚》中便有关于“落英”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的“英”都是指花———或是谢落的花,或是初开的花。
“茵”“英”读音相近,于是有人误“茵”为“英”。报上有篇写校园风景的短文,题为《曾经如此奢侈》。文中写道:“若是花开季节,风吹雨打过后,满地落茵缤纷,犹如给校园铺上了一张巨大的花毯。”文笔清丽而有情致,可惜把“落英”写成了“落茵”,留下了白璧微瑕。
也有人想当然地把“茵”当成了草,连工具书中偶尔也能见到类似的解释,其实是缘词生训的产物。《光明日报》“求疵”栏举过一个例子:“茶叶冲泡后叶底白毫显露,茶叶碧绿如茵。”手头有本服装刊物,也有类似的用法:“茵绿色的长袍飘飘欲举,让人想到春天的原野。”“碧绿如茵”“茵绿色”,显然指的都是草的颜色。这多半是“茵”字的“草头”误导的结果。
也许是考虑到“茵”字的出错率比较高吧,某地举行青年编辑语言文字规范大赛,特意设计了一道题目:“绿草如茵”的“茵”指什么?这并不是一个偏题、怪题,但没想到答案竟是五花八门,多达二十多种。有的说指浮萍、苔藓,有的说指湖泊、水面,有的说指颜色、光泽,还有的说指车子、椅子……简直让人看得有点眼花缭乱。看来,望“字”生义也是可以充满创造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