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铭鉴先生送我一本《文字的味道》,我当即想到这是他多年咬文嚼字的所得。打开目录一看,果然,所收一百篇文章都是他为《咬文嚼字》精心撰写的得意之作。《咬文嚼字》是当今名牌期刊,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影响巨大,声誉日隆。作为主编,郝先生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用心组织编辑专家学者的文章,而且几乎每期都有他自己的文章,有时一期之中不止一篇,多数都是体现刊物主旨的力作,而非填补空白的闲笔。张斌老先生序中的热情肯定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从头开始读,越读兴致越高……我没有想到郝铭鉴先生能够把语言文字规范问题讲得如此津津有味,妙趣横生,这是多年不曾有过的阅读体验。理想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理论的力量在于说服人,艺术的力量在于感染人。我觉得,《文字的味道》二者兼而有之,这是很不容易的。
一百篇文章,篇幅都在一二千字左右,简洁明快。每篇都从人们关注的事情谈起,就日常习见的语言应用问题进行评析解说,虽然时有褒贬评断,但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字里行间透着亲切的关怀和善意的指点,条分缕析,循循善诱,读者如同面对一个平易近人求实讲理的对话者,一个知识丰富与人为善的贴心人。每十篇编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根据内容特点拟一个生动有趣的标题。《闲话讲在前头》是十篇趣味性较强的语文小品,讲到词序的奥秘,造字的趣闻以及对联、灯谜、测字等与语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游艺故事,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现在言归正传》辨析评说了一些误用字、词、典故的现象,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强调了语言的亲和度,提出了净化荧屏和学会写“编辑体”的要求。《到名人家串门》以精采的特写镜头,介绍了巴金、吕叔湘、王选等著名人物研究语言锤炼文字的思想风采。《醉里挑灯辨字》《梦中徘徊词林》《且来街头论语》三个单元,分别讨论了一批容易混淆或错用的字、词、短语,辨析其异同、正误和高下,提供了一些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的学习诀窍。对市场环境下一些恶俗的病态的语文现象,作者做了冷静的分析,开出了医治的药方。《广告犹如“蟹脚”》专门评析了广告语言中的真假巧拙问题,批评了虚假、暧昧、拙劣的欺骗性文字,赞美了含蓄隽永精炼传神的宣传艺术。《小心词语陷阱》着力澄清了一些以讹传讹的对字、词、语的误解误用。《规范仍须努力》正面宣讲解说了字形、读音、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等方面的规范,作者还特别注意到了在现代电脑技术条件下随意造字而形成的错误问题。作为最后一个单元,《且听下回分解》又是一组很有趣味的文化知识问答。把严肃郑重的语言文字规范教育融汇在趣味性知识性的阅读体验过程中,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是《咬文嚼字》优胜于其他语文报刊的地方。
言为心声。语言文字是思想感情的表达符号,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时代的风貌、社会的转型对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异有着深刻的影响。作者以开放的郑重的分析的态度面对当前社会语文应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他的研究和分析均以语言文字的规范为出发点,既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又有体察入微的理性思辨,同时也无不反映了他对语言文字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道德习尚变化的评论与看法。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是贯彻全书的,这是本书同其他语文读物相比,内容更为丰厚亲切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