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各地普遍追求高速经济发展的今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和手法早已被熟用。经济红红火火地搞起来了,却很少有人深究“文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担负着如此实际而重要的“搭台”使命,“文化”还是那个文化吗?记者日前出席了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的中国旅游文学论坛,围绕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与文学的互唤互动互用问题”,著名作家张贤亮和席慕容当场就此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引起人们思考。
当年写出多部重量级文学作品的张贤亮,近年更多地以成功“文化商人”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跟他紧密联系在一块儿的不再是小说,而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盈利丰厚的“西部影视城”。通过“贩卖荒凉”,用“文化”做包装,把一个荒漠里的废墟变成目前银川市唯一一个国家级4A景区的张贤亮,在这次旅游文学论坛上谈及于此,自然表现得志得意满,对文学和旅游的关系也看得非常实在,认为二者就是要互相促进、共同繁荣,通过文学作品挖掘和传颂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将会大大提升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从而为景点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台湾作家席慕容则当场表示了对张贤亮观点的反对意见,她认为作家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希望文学作品能在短期内给旅游产业带来成效,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可怕的。”她坚定地表示,“文学”和“旅游”是相对独立的东西,二者的目的和发展规律都不相同,不应为了短期效益硬性将其进行“拉郎配”。她说:“文学作品不是短期内搭建起来的布景,如果希望文学作品能在短期内给旅游产业带来成效,带来旅游人数和经济效益的剧增,这种思维本身就是可怕的,那就可能不是推手,而是杀手了……”
与会人士就此问题在会上、会下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时下“文化”是个包罗万象的词,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贴个“文化”标签助长身价,这已经是当下的社会发展现状,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文学”自然也休想免俗。文化为经济服务,至少在现阶段是合理的,没有什么可以羞羞答答的。另外一些文化界人士则表示,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性,文学也就不成其为文学,“文学”和“宣传文章”还是有区别的,利用一些文学手段写几篇目的明确的宣传文章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文章不能称其为“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