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余秋雨、贾平凹、周梅森……作家经商,不是体验,而是实干。这种经历对于作家,是丰富创作资源还是创作力量的流失?
自古以来,文人总是羞于谈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文人处世的一个标准。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文人开始大方地做起了生意,作为文人中的文人,作家在这方面的一举一动更是受人关注,在这些下海的作家中,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有坦然处之,认为无可厚非的。
张贤亮:经商让我的生活更丰富 1993年初,作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张贤亮成功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成为中国作家里的“首富”。如今,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宁夏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
办企业以后,张贤亮写的小说越来越少了,距离上一部长篇小说《青春期》,已经有6年没有长篇小说了。
张贤亮说,我已经写好了一部关于五代人的家族史的长篇小说,一直放着反复在改。说实话,我挺担心以前的那些读者会对我有过高的期望值,这部小说发表出版会让他们失望,因为现在的读者的趣味已经被电影、电视剧改变了,他们能够安静地坐下来看一部和现实无关的小说吗?现在的文学评论也有问题,不够宽容,评论家不读小说,不关心小说的思想、主题,随便翻翻可以写一大篇评论来,另外一种就是骂派批评,动不动就语出惊人,抱着找不是的态度写文章,还有人身攻击,太极端了。所以我不急于发表作品。
一个作家没有发表东西,不代表着他不在写作。现在写东西,时间不是问题,自我挑战才是最大的问题。张贤亮说《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100位优秀作家有他一个,100本优秀小说也有他的作品。他经历了那么多的沧桑,所以写小说不再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而是对人的命运、对人的生命现象感兴趣,而这个东西是适合写哲学论文的,很难把它写成小说,困难就在这个地方。
说起9年前下海的原因,张贤亮说,1992年小平南巡后,全国掀起了办三产的热潮。宁夏文联也不例外,他是宁夏文联主席,文联没有钱,想把一座大楼押给银行,可这座大楼是国家的财产。那怎么办呢?作为主席,又是宁夏文联的法定代表人,张贤亮想创办企业,只好拿自己在海外的译作来抵押。他们给张贤亮付了版税,外汇存单拿到银行去抵押,这就是资金的来源。
后来张贤亮办了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1994年,党中央又有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要和第三产业脱钩的文件。张贤亮脱钩后就成了民间企业家。这正是他非常困难的时候,一个实体刚刚开始起步是不会有利润的,全部的债务都压在他身上,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全力以赴要去办企业的原因。如果他不办企业的话,他就破产了。因为他所有的存款都押在银行。为了还贷款,他花了大量精力在做生意上面。
当时这个公司号称有93万资产,但是资金没有全部到位,只有78万,张贤亮占了其中50万,拥有绝对控股权。经过苦心经营,很快影视城就发展起来了,到了1995年,已经还清全部贷款,开始赢利。
从以前的文人到现在的商人,张贤亮认为经商让他的生活充实了很多。最好的深入市场经济方式莫过于创办经营一个企业,这让他对于社会体制改革了解得更深刻,比做专业作家的时候接触社会更密切,对他的写作很有帮助。
余秋雨:身体力行文化商人 “文化商人这个词汇在中国有些贬义,我重新解释一下,我们期待大批文化企业家的出现。”作家余秋雨曾呼唤中国的文化企业家的出现,而余秋雨身体力行,已入股创办一家图书文化股份公司。
由一批国有资本和知名文化人士的私人资本共同组建的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4年9月9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注册资金超过2000万的这家大型图书发行企业,拥有包括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华书店总店等出版发行机构和知名学者、作家余秋雨、财经作家吴晓波、资深出版人黄育海先生在内的十多个实力股东。九久读书人拥有“99网上书城”和“99读书人俱乐部”,采用会员制直销方式,首批开通了8个大中城市的本着系统。
余秋雨透露,当时他经朋友推荐加盟九久读书人时,该公司的大构架已经形成,“这是一种综合股权的组合,其特点就是要发扬不同股权的优势。”过去一直埋头写书的余秋雨日益深切体会到,文化不全是生产,流通比生产更重要。“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势力大胆地结合到一起。中国的出版已经呈现出一种繁荣的趋势,只要慢慢走,一定可以发展得更加快,以满足大家的需要。”
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图书发行企业,公司拥有“99网上书城”和“99读书人俱乐部”,致力于会员制直销模式的图书发行通路的建设。同时,公司也通过与海内外著名出版机构和著名作家、学者之间的合作,努力推荐出版最新、最有价值并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流的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