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馆
现代文学馆目前藏有1.1万件作家手稿,是目前中国最大、最权威的作家手稿库。其中比较珍贵的如茅盾的《子夜》、老舍的《四世同堂》、周作人的《知堂随想录》、巴金的《海行杂记》、闻一多的《九歌》等。
鲁迅博物馆
目前藏有大量鲁迅的手稿,主要是鲁迅的著作及译作的文稿、诗稿、书信手稿、日记手稿与手迹等,最重要的如鲁迅书赠柳亚子、后来柳亚子又转赠给毛泽东的《自嘲诗》挂幅,鲁迅辑录古籍手稿2200多页。
老舍纪念馆
现有三个展厅,第一、二展厅为生平展,主要通过大量珍贵的手稿、图书、照片及生前遗物,展示老舍一生的生活与创作历程,在这里,老舍的各种手稿是最丰富的。
保存瓶颈
出版社不重视作家手稿堆库房 据记者了解,目前,还有很多作家的手稿在许多文学期刊杂志社和出版社,被大批地堆放在库房里无人看管。记者就此事曾采访过多家出版社,八成出版社的编辑都不知道作家手稿哪儿去了。上海一家出版社的编辑说:“还真想不起来保存这些手稿,一般出完书就搁一边了。”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丽红说:“确实有一些出版社不注意这些事,不及时退还或者保存作家手稿,但是现在一些作家也开始注意向出版社索要自己的手稿,我觉得作家自己就得重视起这件事。”
余华自作品《活着》以后,便改用电脑写作了,他说:“以前我给很多杂志社写过东西,但在我的接触中,只有《收获》杂志社一家会把手稿主动退还给作者。”
电脑化时代手稿越来越少 在电脑写作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意味着作者手稿和笔迹的缺失。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80后”作家明确表示,平时都是用电脑写作,有时候即使用笔写在纸上,手稿也会不翼而飞。余华、郑渊洁等中青年作家也习惯用电脑写作。在采访中,记者还获悉,作家方方的电脑前一段时间曾坏过一次,方方也不知道怎么修,就只能等着电脑修好了再开工,写作也就暂时放一放。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对此现象分析说:“手稿是和正式发表的作品有距离才有意义,最初的创作动机隐含在其中,不断修改,这才称之为手稿。手稿也不同于手迹。不是所有作家的手稿都有意义,只有大作家的大作品的手稿才有意义,而电脑写作失去了手稿的意义。”
链接
张大千手稿为谢稚柳正名 专事中国近代美术研究的成都博物馆刘振宇曾偶然在旧书摊上得到张大千的手稿,手稿内容包括张大千在1944年1月至8月所写的日记、诗词稿件等。
当时有人认为,谢稚柳的《敦煌石室记》“纯系抄袭”张大千的研究成果。而刘振宇在研究张大千手稿后发现,张大千视谢稚柳为小弟,整理敦煌壁画是项相当艰苦的工作,张大千忙于其他事务,无暇对敦煌的研究做出整理。20世纪40年代时,张大千邀来精通文史的谢稚柳帮其做整理工作,这部作品应视为两人在文史和艺术上的高度结合,抄袭一说不成立。
名家手稿升值空间巨大 据国外报道,普希金的一页手稿现在的市价已经超过一万美元。目前,电脑有着惊人的普及速度,作家手稿慢慢将会退出写作的舞台,那么目前存世的作家手稿将更加抢手。
业内人士指出,“层次”是决定作家手稿价值的最直接因素。属于第一层次的是大师级的作家,如冰心、茅盾等;第二层次的是现代著名作家,如金庸、沈从文等;而当今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如冯骥才、二月河、琼瑶等应该属于第三层次的了。
中年传统作家坚持“爬格子” 文坛中,年龄偏大的中年作家仍然使用手稿,这些作家长期以来养成了用纸、笔的传统方式书写的习惯,也有部分作家依然故我,坚持“爬格子”,这其中有大名鼎鼎的贾平凹、余秋雨、王安忆、铁凝、张承志、马原等人。这些“手写族”作家十分珍视自己的手稿,并有意识地将之妥善保存以便留传后人。
写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菊豆》、《霸王别姬》等作品的刘恒,一直坚持着“笔耕”。刘恒说:“我的手稿都是自己保存,我保留原版,只给编辑部复印件。”
余秋雨曾随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拍摄组远涉希腊、埃及、中东、巴基斯坦、印度,探寻人类古文明的发源地,并写下了大量考察笔记。据余秋雨透露,在中东和巴基斯坦等地,他甚至是紧抱着这一大包手稿通过各种危险地带的,“什么都可以不要,这一包手稿可千万不能丢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