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易存难名家手稿谱写“断代史”

    现代文学馆里现存1万多件作家手稿,记者3日从现代文学馆了解到,1941年到1945年期间一些作家在重庆留下的手稿,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纸张已经开始发脆,一碰就碎。这些手稿很多都是用俗称的“马粪纸”写的,纸质很次,极易受到损坏。 

  名家手稿都是一笔一画写成的,即使是高产作家,一生的作品也不过几十部,代表作更少,如果是用钢笔或是毛笔写的,在全世界绝对可称得上是孤本,而名家手稿上的修改以及各种标注,更是研究作家作品的珍贵资料。 

  然而,由于保存困难,辛亥革命以前的作家手稿基本上是空白,辛亥革命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存有一些作家手稿,但数量不多。 

  1950年到2000年是作家手稿存世较多的时期,之后电脑普及,作家纷纷改用电脑写作,手稿迅速减少。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保存作家手稿的黄金时期却只有短短50年。 

保存现状
名家手稿保护是世界性难题
  目前在世的名家手稿大部分都在他们手中。很多名家都是在逝世后才把自己的手稿捐献出来,由于时间久远,很多手稿捐献出来时就已出现了纸张脆化,墨迹褪变甚至破损的现象。如何对名家手稿进行妥善地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国家图书馆过去针对名家手稿,曾经作过纸张耐久性试验和酸度检测,发现很多手稿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老化状态,特别是发现手稿在塑料纸密封保护状态下,纸张的老化程度反而要快得多。 

  此外,一些手稿还在私人手里,不愿捐献出来,由于自己保存,硬件条件达不到,很多手稿保存的十分不完好。 

保存方法
名家手稿待遇与敦煌文献相同
  据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介绍,国家图书馆收集的名家手稿一直存放于专室,温度长年控制在18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5%。近年为防止大气污染造成善本库藏品酸化,他们还专门对系统加装了过滤装置,与敦煌文献享有同等待遇。 

  任继愈说:“今后还要加强征集工作,在妥善保护这些手稿的同时,将把这些手稿制作成缩微胶片,并进一步建立影像数据库,以供大众研究。” 

  据现代文学馆展览部负责人唐文一介绍,手稿库的设备不但恒温、恒湿,而且防火、防虫、防水、防盗、防紫外线,24小时电视监控、红外线监控,要进手稿库得两人以上,还得通过指纹辨别来确定管理员的身份,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名家手稿4大收藏地  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曾向社会各界征集名家手稿或代表作原稿千余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手稿文库。 

  在梁启超子女的支持下,征集并收藏了梁启超先生饮冰室文稿连同梁启超收藏的珍贵碑帖拓本,此外,还在他的手稿中间发现了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墨迹和清末改良派著名代表康有为的书札。 

  目前,国家图书馆手稿文库中较有影响的珍贵手稿本包括康有为的《大同书》,陈独秀的《孔子与中国》,徐志摩的日记,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老舍的《龙须沟》,巴金的《家》、《春》、《秋》,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傅雷的翻译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