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彼此信任的

    “你愿意吗?”这是一个意愿,但更是一个选择,只是小女孩还意识不到它其实是一个选择,甚至还是一个残酷的选择,她只是将它理解成了一个意愿。面对那样的诱惑,小女孩没有理由不愿意,因为她还不知道“生之凶险”,她也不知道命运是什么东西,更不可能明了爱是什么,她只知道,她和她的妈妈如果没有馒头就会死。而死是令人恐惧的。更重要的是,即使尸横遍野、血流漂杵,但对一个孩子来说,最使她感觉到恐惧的乃是她亲人的死。

    依照现在大多数人对生活和食物的理解,馒头恐怕是比较低级的粮食了。所以网上便有人说陈凯歌根本是在胡说,一个人怎么可能为了一个馒头而放弃自由和爱情呢。真正不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已经完全忘却了饥饿的感觉,更没有看清楚和理解影片为此设定的情境。所以,当我们看见奴隶昆仑为了一块肉冲天而起的时候,我们同样不能理解,那其实是他强劲的生的本能在起作用。在旧主子死后,为了“有肉吃”,虽然有一丝恋恋不舍,但昆仑还是离开了他,选择了大将军这个新主人。

    如果说馒头还是最基本的温饱需要,也许我们就可以说肉就是相对高一层次的欲望的满足。但对处于奴隶地位的昆仑来说还不能如此结论,因为对他而言,他终究只是奴隶,即使他有飞跑的能力,可以在乱战之中免于一死,而他的奴隶身份意味着,他之为了吃肉而放弃自由其实是唯一的可能,他没有选择,除了死以外。

    虽然现实中的我们并没有很多直面死的机会,但我们却始终必须面对一个亘古就存在的问题:个体生命的自由和个体生命的存在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多半会选择放弃自由;而当我们拥有了一定的自由时,我们也很快地将生存的威胁弃置一旁,譬如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都市人对于饥饿的遗忘,同时,因为遗忘,我们拥有了自由——在意识和现实的世界中。也就是说,自由乃是我们为生存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我们生存中的奢侈品,而遗忘则是自由的前提和条件。

艰难的选择    看起来,《无极》似乎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但在我看来,它却是一部关于选择的影片。《无极》以选择开始,以选择结束。《无极》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经历了选择,除了满神。

    幼稚的倾城将选择误当作意愿,最终酿成悲剧,她选择了拥有一切,也就注定了她得不到真爱,即便拥有,也会在刹那间失去。当王被无欢包围于王城,要他交出倾城的时候,陈凯歌信手便将“倾城倾国”的典故用了上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就那么两眼,王被昆仑误杀,一个国家也便成了徒具虚名的无主之地,而无欢也就顺理成章地做了僭主。其实,当无欢要王交出倾城时,王的选择很明确:牺牲宠妃,苟全性命,等待光明的救援。但倾城被激怒了,本想以色行缓兵之计,不料竟被出卖。一怒之下,她将众矢之的引向了王。这是近乎本能的决定,似乎是刹那之间的选择,却无疑有其基础。从此也开始了她真爱的不归路。但鲜花盔甲的那个黄金面具挡住了她的视线。如果说这里有象征的意味,或许,我们可以引申为,人生中我们都曾经被假象所迷惑,而假象却常常以冠冕堂皇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考验着我们的眼光,磨炼着我们脆弱的承受力,增长着我们的见识,加深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从而确定不轻信的原则,不轻信自己的眼睛,也不轻信自己的耳朵,在我们的身体中,唯一可以信赖的也许就是我们难以把握、难以了解的心灵。所以,当昆仑对她说:“不要死,要好好活着”的时候,当他为她而跳崖的时候,她知道她爱上了他。也许爱原本就是无须选择的,也许是她忘记了满神的话,在死亡降临的时候,她的爱正汹涌而来。黄金的面具最终并没有能彻底迷住她的眼睛和心灵,可真爱的代价就是那么昂贵,必须与生命等价交换。而在剧终处,她不得不面对更加艰难的选择,两个临死的男人,一个是爱她的,一个是她爱的,对前者,因为曾经爱过,很难就那么轻松撇下,更重要的是,光明已经不再是当初逞强使气、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在经历了与倾城假戏真做的“爱的教育”后,与满神的赌局是输是赢已经不那么重要,实际上,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坠入爱河,他输了。他输掉了赌局,却赢回了自己,使自己重归命运的安排。所以,就在他知道自己已经输掉了一切的时刻,他选择了与无欢决一死战,选择了为爱而死。于是我们看见在两个男人间伤痛欲绝的倾城,伤痛欲绝乃是因为无法抉择。

    昆仑为了有肉吃的将来,选择了跟随大将军光明,但光明其实徒有虚名,非但没有将他带到光明的未来,反而将他领到了死亡的黑暗之乡。光明相信的是自己的力量,然而命运之神已经将他的结局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而他竟狂妄到要与满神打赌。这一个情节颇似伯格曼《第七封印》,但光明不是伯格曼的故事里与死神打赌的骑士布罗克,虽然光明的身上也有浪漫主义的气质,但他是不相信命运的,更要紧的是他没有布罗克那样的思想深度,所以光明只能有那样的结局,而那也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