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银幕和荧屏已成了让作家们又爱又恨的地方。因为搭上了影视顺风车而让小说迅速“蹿”红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一些作家在创作构思之初有意识地将小说和影视作品捆绑的意识十分强。作为最早的、因电影而得益的作家之一,莫言对这个问题却有着自己的看法。昨天下午,著名作家莫言在沪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行旅图文书《北海道走笔》作演讲。演讲结束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这个时下十分普遍的现象谈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我有失败教训 他说,我写小说希望按照小说的方式、小说的规律去写,就像我新写小说《生死疲劳》,我完全没有考虑能不能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如果构思小说的出发点就是冲着改编剧本去的话,是一定会影响小说的文学价值的。“在这方面我有失败的教训。”
莫言说:“当时写《红树林》,我就是被要求先出一个剧本,然而再根据剧本改写成小说。后来事实证明,这部作品是失败的。”
天才或许能行 最近,陈凯歌的《无极》也是拍了电影,才又让郭敬明改成小说。对此,莫言进而指出,这种反向而行的行为,会牵制作家的想象,这就好比硬要把一只木桌子改回一棵树一样,一定是不成功的。当然也不排除少数极有天才的作家或许能够做到这点。
莫言说,真正有眼光的导演一定不会希望作家投合影视而进行文学创作。
在北海道的时候,莫言正遇上当地在放映霍建起的《暖》,这让他备感亲切。即使这个电影,也是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脱稿很多年以后才被导演相中的。而当年的《红高粱》写作之初更是没想到后来会被改编成那么有名的电影。
而在外国作家中,像米兰·昆德拉这样严肃、讥讽的作家,是坚决拒绝任何形式的为影视而作小说的。多年以前,好莱坞根据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布拉格之恋》被不少影迷视为经典之作。尽管这样,他仍然坚持不为电影而写作。
新作探索命运 一直强调“创新”的莫言此次推出新作《生死疲劳》,又将以什么作为突破口呢?莫言告诉记者,《生死疲劳》的灵感来源于佛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一次在承德参观庙宇时,他偶然看到有关‘六道轮回’的文字,当时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他介绍说,“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将延续他以往的创作方向,阐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则在‘六道轮回’中……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所看到的故事。”书名表面上与“土地”这个主题并无关联,但也深层次地探索着人与命运、人与历史的关系。据悉,这本小说将在明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莫言是否“惊”住大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