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彼此信任的

    《无极》的世界里人性是本善的。性善和性恶是千古以来聚讼纷纭的话题,但我更愿意相信西方人所谓“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说法。而这样的说法在如今的时代似乎也正经受着挑战,甚至已经被颠覆。那么,陈凯歌以一个无年无月的远古时代作为影片的背景,又赋予了人以“性本善”的界定也就自然不能得到“无善无恶”的现代人的认同,而所有这一切其实都与承诺以及承诺的实现与否有关。这正是《无极》的意义所在。

    陈凯歌的《无极》是作为大陆第一部巨额投资的大片投放市场的。观众和批评界对之褒贬都有,却似乎贬多于褒。褒扬者谓陈凯歌在《无极》中表现了他丰盈的想像力和他一贯的思想深度,贬责者称他在该片中所虚构的故事是一个虚假到极点的浪漫,而在他曾经擅长的影像上也一无是处,只是故弄玄虚地花了很多钱,弄出些所谓的电脑特效来哗众取宠。但在我看来,《无极》的票房只意味着它是大众文化甚嚣尘上的时代里,一个并没有多少特殊意义的“文化消费”的神话而已,最多也就是让我们看到了陈凯歌所做的妥协和妥协后的尴尬,因为,票房并不表示那些观众都看懂了《无极》。而陈凯歌在媒体的介绍和自我阐释也似乎并没有将它隐藏着的深意明白地昭告天下,批评的缺席更使胡说八道的谩骂以流言传播的现代速度在网络世界和现实迅速地蔓延。

    在我看来,陈凯歌在《无极》中充分地利用了现代电影技术,但其情怀却还是古典的,在风格上也延续了他一贯关注历史和当下的思路。本文正是要揭示被现代电影观众所忽视的内涵。

一个馒头改变了一个世界    一个馒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与这两个人有联系的所有人的命运。这不是神话,这是事实,是人的世界里已经发生了很多次,而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里依然会发生的可能性。

    一个馒头改变了一个世界。不是这个馒头有神灵附着,也不是它有《哈利波特》中的魔帚一样的魔力,而是这个馒头出现在死亡即将降临的时刻。没有它,小女孩的母亲就会饿死,她也会饿死,而她得到这个馒头的代价是她要做他的奴隶。她答应了,小男孩对她说,你不能背弃你的诺言。在自由和死亡之间,她自然地选择了活着。我相信,面对这样的抉择,大多数人通常不会太犹豫,因为我们的心底多半都会有一种对时间的相信,哪怕那也不过是个幻象,而相信的其实是对自己在未来的路上把握自身命运的能力,但更重要的似乎还是那个生的本能。就像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鬼狼在面对背叛和死亡时选择了背叛一样,也许鬼狼的心里还有“将以有为也”的梦想,但死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强大到整个人类的历史上也没有多少人可以抵挡住它无与伦比的压力。然而,就在这看似艰难的抉择中,小女孩发现了第三条道路——背弃诺言,当然,她同时也背离了“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她不愿意死,她也不愿意成为奴隶;她要活着,她要自由地活着。而背弃诺言的表现之一就是谎言。她利用了小男孩的轻信,成功地既骗取了馒头,又得以摆脱奴隶的厄运(为什么轻信的是男人,又为什么会说谎的是女人?)。而骗术正是成功的秘诀之一,也许这也正是陈凯歌在影片中为人物安排了那么多的骗局的原因所在。然而,馒头命中注定不属于她。就在她奋身一跃的时候,馒头落入了一个美丽的深渊,而她也随之跳进了一个选择的境地。命运的使者(这个掌握着人的命运的使者为什么取名“满神”?难道命运之神曾经给人类生命“完满”的许诺?还是因为她自身是“完满”的体现?或者是陈凯歌心中的理想之神?)给她的选择是:“它(无极)可以给你天下最好吃的东西,最美的衣服,最强的男人的宠幸,天下的一切都是你的,但只有一个很小的条件,你永远也得不到你真心的爱人,就算得到了,也会马上失去。你愿意吗?”女孩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愿意。刚刚失去了救命馒头的女孩又怎么可能不愿意?这个时代,尤其是都市中的人,其实已经不知道饥饿曾经怎样地折磨过我们,更不知道如今的世界上还有正在挨饿的人存在,那一种挨饿绝不是都市中正在减肥的人们可以想像,那是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挨饿,那样的饥饿绝对会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更要改变他对人的看法。据联合国有关部门前几年的统计数字,世界上每三分钟就会饿死一个人!而影片中的馒头或许就包含了陈凯歌曾经经历的饥饿记忆。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