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已成文化符号 冯骥才呼吁救救年画

    挽救——反省历史情感    2003年,天津市举行摸底调查时发现,能熟练掌握年画工序的老艺人已经所剩无几。目前,整个河北省武强县,刻版、印刷的老艺人只有80多人,平均年龄40岁以上,许多老艺人在年画凋敝的时候纷纷转行。虽然,国内几个有名的年画产地都在借助年画打文化牌、旅游牌,对年画的流传和保护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总让人觉得如今的年画并不扎根在年俗文化的土壤中,年画的“年味儿”似乎越来越淡了。 

    “当中国年画逐渐消失的时候,其实是我们摈弃了自己的传统,是历史精神的丧失。”冯骥才说,“只有重新反省历史、民俗和文化情感,我们才会真正重拾年画。”经常有人会将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相提并论,中国有鞭炮、年画,西方则有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卡。“在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时候,西方人更懂得将历史、乡土的情感装入现代精致的镜框中。而我们的文化人、艺术家则没有做好这类转型工作。他们理应主动、积极地给予年画等中国民俗融合于时代的方式。”冯骥才表示,年画的重要意义是要把过年的种种心理、愿望和种种追求外化出来,因为,木版年画已经成为中国一些地域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