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走过了8年的央视《读书时间》在经历了多次改版后走到尽头,从荧屏中消失。当前,除了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仍坚守阵地外,其他各省级电视台的读书栏目大多相继谢幕。
1996年5月,国内第一个电视读书节目——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正式开播。它的诞生立刻引起了书界的广泛关注,诗人尉迟成了第一期节目的采访嘉宾,谈的是《哥德巴赫猜想》。节目播出后,在书界激起了强烈反响。《读书时间》正式踏上了文化之旅。紧接着,国内媒体争相开播读书节目:包括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青岛电视台的《一味书屋》、河北电视台的《读书》、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等。
2001年7月,改版的《读书时间》从原来每周五的23点30分改在每周六20点30分黄金时间播出。2002年,《读书时间》栏目由于在央视40多个栏目的综合排名中位居后位,受到“末位淘汰制”的警告而再次改版,推出策划了半年制作而成的“中外古典名著阅读欣赏系列节目”。2004年2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全面调整播出计划,在每周一至五晚上8点黄金档推出“电视文化周刊”《五日谈》,这个集读书、美术、文物、舞台、影视五个栏目为一体的新栏目实际上宣告了《读书时间》失去了独立性。同年9月9日,随着全新栏目《记忆》在央视科教频道的播出,走过了8年的《读书时间》在经历了多次改版后终于走到尽头,作为一档独立的电视读书栏目,《读书时间》就此从荧屏上消失。当前,除了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仍坚守阵地外,其他各省台的读书栏目大多相继谢幕,现存的也是举步维艰。
问题出在哪里? 据了解,收视率低是导致电视读书类栏目奄奄一息的最直接的原因。
从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以及由其所引发的全国各地电视读书栏目的兴起,再到后来的大部分栏目纷纷偃旗息鼓,前后时间不过短短几年,理由几乎全是“收视率低”。河北电视台副台长何振虎说:“收视率的问题不可回避,投入产出回报率的问题也不可回避,对于媒体来说,在市场竞争生存大格局下,既坚守文化品位,又最大限度地扩大收视率,恐怕是惟一选择”。
有资料显示:除读书栏目央视《读书时间》“退潮”以外,还有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书苑漫步》、北京有线电视台的《华夏书苑》、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浙江有线电视台的《书情手册》、广州电视台的《书讯》、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青岛电视台的《一味书屋》等10余个电视读书节目也相继消失。
随着近年来各家电视台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收视率成了衡量栏目成败的重要标准,而电视读书节目也正好成为“末位淘汰制”的牺牲品。有专家认为,各电视台在想尽办法提高读书栏目收视率的同时,却忽略了读书栏目的灵魂——文化品位。正如何振虎所指出的,“在市场取向越来越明显的前提下,作为媒体讲收视率,讲投入产出,讲经济回报都是没有问题的,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媒体在这种趋势下,文化含量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忽略”。
提高收视率:从哪儿入手 据了解,目前有不少读书节目为了吸引观众,已经背离了这一栏目开办时的初衷——“为读书人、爱书人打开一扇文化之窗”。如,有一个节目借图书《手机》的名义追问冯小刚、刘震云两位“大腕”一些私人话题。而据收视报告显示,该期节目的收视成绩跻身前8位,有评论称之为“挂羊头卖狗肉”。“这个社会环境非常浮躁,诱惑非常多,变数非常大”,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文学评论家潘凯雄说:“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要坚守住‘读书’的一片净土确实需要有一点耐得住寂寞的心态。”他认为,作为电视读书节目,首先一定要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也就是与众不同——这恰恰是让读书人和出版人喜欢这个节目、爱看这个节目的重要因素。“在此方面,我们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勇气、智慧和独到眼光”。
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电视读书节目应该做一些“有阅读倾向的泛文化话题”。例如“《狼图腾》热”和“《红楼梦》热”。“如果适当地对热点多一些关注,应该能吸引读者,提高收视率,又能发挥电视读书栏目的真正作用”。
有专家认为,作为栏目“原料”的图书的选择也是不容疏忽的。当前,图书市场用“热闹”两字来形容绝不为过,它越来越讲求品类细分、群体细分。每个分众的喜好不尽相同。业内人士感叹“众口难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