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电影,我最怕的是前面无休止的广告和序幕,那样会使我变身暴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没有选择序言却选择了后记的原因:现在是我感谢CCTV、MTV、Channel V的时候了。你完全可以跳过,合上书,端杯纯净水去阳台远眺一下保护视力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
《童话》是我的第三部小说。用这个题目做书名很需要勇气:一,这样的书名和现在流行的书名相距太远,简直就是山沟里刨出的一截土红薯;二,这样的书名很容易在书店被放入低龄幼儿读物一栏进行销售。但我还是义无反顾选择了这个简单的名字。
深刻地记得小时候我会因为一本本童话书废寝忘食,连上课时课桌里都要偷偷翻开一本,而读到情深处往往会大笑,或者大怒:“后妈,你这个畜生!”把讲台上的老师吓得一跳,然后体罚我不断地蛙跳。可稍微大一些,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却逐渐忘了那些被遗落在墙角的童话,也忘了儿时的那分激动。
经历十七八岁的叛逆与躁动,成长使整个人安静了下来。现在竟一晃就到了法定的适婚年龄,不再是一愣头小子,静静地思考、尝试自己舔舐伤口,像一匹慢慢长大的小狼,偶尔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天空的月亮作深情的呼唤,而平时,更多是隐匿,与更加隐匿的微笑。
某一天我突发奇想,我来写一个童话吧,写一个属于我们这个年龄的童话。一时间仿佛又回到童年,温暖与冲动顿时涌上心头。
可这一开笔,就成了长达18个月的祈祷和羽化。
我一直把文学当作信仰。非科班出身的我在文学上的修养是贫瘠的,但在我创作的历程中,却有一种力量不断地支撑我努力写下去,并源源不断给予我灵感。
那便是对善念的崇拜和基于自身浅薄的道德感。
以童话为题材的小说,更需要万分的洁净。
自省与回归。首先感动了自己。
在童话的故事安排上起初不是这样,本想让曾默与白田死去,来一个悲剧的结尾。细心的你可以看出来,在那时小说本就可以“THE END”。但当写到那里时,面对那些鲜活而又善良的人物一个个离去时,我竟悲伤得难以下手了。
美好的结局,一如我的风格。写过两部喜剧的我本打算第三部作品不再写喜剧。但这次我写的是童话,重要是一点--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对《童话》的结局感到满意,在接近黑暗的临界竟被我划出一大片金灿灿的阳光。那日我将结局告诉朋友们,看着他们惊讶而欣喜的表情,我仰天长笑五百声。
这是一部清新得像纯净水的作品,是在听R&B或者Bach时都能读下去的作品,是我们年龄的祈祷之书。我没有将这句话用在《童话》的任何包装上,只在这里感叹一下,看完故事的你应该会同意我的观点吧。我是个这么诚实的人!
在《童话》的创作中,朋友们一直在身边支持着我,阅读我的初稿,给我意见,给我画插图,写评述……你们是我珍惜的人,所以在这里,童话的世界,要出现你们的名字:童、水、谷雨、脏、琰、T、田、小妖。谢谢你们,愿你们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一样快乐,一样幸福。
好了,亲爱的读者,谢谢你一直耐心地读到这里。现在,电影的花絮都要放完了,在落幕之前,请答应我好吗?
“即使这个世界真的没有童话,我们也要有相信童话的心灵。”
希望《童话》美好的结局会让你感动,“哪怕是察觉到有一种感动从心头一掠而过,那就够了”。如果你真的觉得心中暖暖的,看看你的背后——
那里已经生出了一双洁白的羽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