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PK“当代价值” 教科书的战国时代

    对课本编者的缺席审判  缺乏专业修养的随意性指责,轻易地变成了行政的强制决定。对课本的编者,常常是缺席审判,缺乏对话机制。 

  阅读任何经典都是经典性和当代性的一种对话。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就不能不忍受一种文不对题的对话,甚至“聋子的对话”的痛苦。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也许主要的不是责备这些民间课本不够严肃,而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课本是不是还有许多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别的不说,首先,我们教育专家组的构成就比较封闭,在权威性和代表性方面都经不起评议。固然,专家组中有足够的古典文学史家、语言学家,但是,课本中有那么多古今中外的诗歌,我们的评审专家中却没有一位诗歌理论家。课本中,散文所占的分量更大,但专家团队中同样没有一个散文理论家。当然,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可贵的,但他们中的部分成员理论素养不足;而部分中小学教育的研究人员也缺乏专业知识。结果是,缺乏专业修养的随意性指责,轻易地变成了行政的强制决定。专家团队对课本的编者常常是缺席审判,缺乏对话机制,课本编者连不服上诉的权利都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太集中,就导致了屈从,使得最有特点、最有中国特色的课本,最容易被判死刑。而最为四平八稳的,最容易在前期通过专家评审获得占领市场的先机。还有部分课本,不凭借自身的竞争力,而是依赖行政体制的庇护,其竞争力自然有限。这就是当前课本质量不理想的宿命的原因。 

  至于如何解决语文课本的历史经典性与当代性的对话,这是一个很迫切的历史课题,也是一个历史任务,涉及到单元组合的文化有机性,其纵向的连贯性和横向的可比性,对历史文本和当代课堂话语的转化,等等,本文由于约稿的篇幅所限,只好到此打住。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