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品中心
泰戈尔集——在徘徊中思索

  • 定价:¥25.90
  • 著者:[印度]泰戈尔
  • 译者:倪培耕 编选
  • 丛书名: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
  • 出版社:上海远东
  • 出版日期:2000-01-01
  • ISBN:7806619135C.020
  • 版次:一版一次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页数:420
为您推荐
内容简介

  泰戈尔宗教哲学思想归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但不乏其合理因素,因为他着眼于现象和人,当然重点的重点则在人的精神性上。 
    泰戈尔的美学思想则是他宗教哲学观的延伸。他在《我的回忆》里说:诗剧“《大自然的报复》可以看成是我未来全部创作的入门,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它是我一切著作所涉及的主题——在有限之中达到无限境界的欢悦”。他认为:“艺术是人的创作灵魂对最高真实的召唤的回答。”但他又主张有限中见无限,有限走向无限,因而他指出:“‘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就是文学的主要特征”,“世界的吐气在我们心灵的芦笛上吹奏着什么样的调子,文学就努力反映那个曲调。”这又是他客观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中的合理内核。

作者简介

  •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 (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集》。

相关产品:
目    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