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欣(妇女工作者):
首先非常感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来发表我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其实在我们十几年接受咨询的过程中,我们碰到的最多的问题是婚姻、家庭、情感、性的问题,婆媳关系的问题相对少一些,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婆媳关系的问题,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两起媳妇把婆婆杀死的报道,这也说明六六在小说中所写的问题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
正如夏老师所说,人们将家庭描述成一个温馨的港湾,但它其实也是一个暴力的战场,即使不发生暴力,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最近有一个二十二三岁的刚结婚不久的男士打电话咨询如何解决婆媳关系的问题,我推荐他阅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这本《双面胶》。
其实,婆媳关系说大不大,但如果你整天需要在这样一个紧张的环境中生活,整天战战兢兢,时间久了,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双面胶》一书所写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婆媳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笔也很好,是值得大家一看的,虽然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是如此,但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就《双面胶》一书而言,我想从心理和经济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婆婆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被儿媳抢走是所有当妈妈的心理,媳妇不愿意婆婆来干预自己和丈夫的感情也是所有做媳妇的心理,基于这种心理状态,就容易产生婆媳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我觉得不管是婆婆还是媳妇都应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作为婆婆你不能希望自己的儿子还像结婚前一样对自己,而作为媳妇,你也不能忽视婆婆养活自己丈夫二十多年,自己是不可能割断他们母子关系的。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双面胶》一书中婆媳关系的矛盾还和经济有关。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在儿子结婚后,婆婆和儿子一家的经济还是应该分开,因为夫妻关系是核心关系,如果儿子婚后总是在经济上和公婆或者岳父母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经济上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所以,公婆和岳父母不应该干涉太多,也不要指望太多。所以,生活中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婆媳关系?我觉得一是期望值的改变,二是将来居住不要在一起,大家可以住的很近,但不要住在一起。
另外,解决好婆媳关系等还得注意一个"互酬"问题,也是一个利益均衡的问题。就是说儿子有孝敬父母的义务,同时和自己的妻子之间也有一个互相酬谢、互相酬答的问题,如果利益不均衡,就会产生矛盾。
张颐武(文学评论家):
婆媳关系是老主题。我们现代文学里面最伟大的作家,刚刚故去的巴金,巴老有个《寒夜》,那就是这个事。当代文学里也有,尤其是农村小说里,婆媳不和。那时候,这些问题都还好办。它有个组织,不行了就找组织。组织一看闹起来了,党支书就说你们不许吵了,否则就要去游街、批判。一批判,他们就知道分量重。现在要命的是,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彻底脱离了,你发现没人管了,这事儿就没个结局,就越闹越大。而且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它有一个钱的问题,涉及的量比较大,不像过去闹三毛五毛的,闹不死人。这个书写得好,好就好在这十几万,一上万,这东西就刻骨铭心,就闹死人了。
现在一般来说,婆媳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剧烈,就是因为经济状况普遍好转以后,婆婆有一点钱,媳妇也有一点钱。其实金钱关系没有牵累这么深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剧烈的斗争。
中国年轻人买房的首期由父母、公婆来付的是很大一部分。由此看起来,中国的婆媳关系没有那么简单,互相是一个支持系统。如果真的父母不管你了,没有这些支持系统,这些小年轻在中国当代都市里面活下去很成问题的。所以他们是既依赖又拒绝,其实这书写的是很矛盾的一个心态。
这个书有一个重大的好处,就是把当下都市人对于自己生活恐惧不安的感觉写出来了,婆媳关系只是一个部分。什么恐惧不安的感觉?就是发现周围人的关心是靠不住的,比如说,亲戚之间拿个二十万走了,就打水漂了。都市生活的这种极度脆弱感,我觉得这本书传达得特别清楚。这种脆弱是婆媳关系,还是公婆家族里来的不可靠的亲戚?这种恐惧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阴影,这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值得关切的问题。
这就是传递了中国都市生活里面,中国的小白领、小中产阶级对待自己前程的焦虑不安感。这种焦虑不安完全脱离了一个大的社会目标以后,就变成一个具体琐碎、日常生活的问题。这本书的焦虑是从婆媳关系里来的,其他人的焦虑是从婚姻关系里来的。
这本书看起来很好读,它是琐碎的细节。它不是张爱玲式的,好像没有张爱玲那种人生感慨,但是它很实,每一个钱数都写得极端详细。这个东西它有个很好的好处,就是琐碎的细节告诉你,都市生活本身一些可靠的东西其实都不可靠,最后你可以发现生命本身也极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