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纪文景公司出版的《双面胶》一书上市近两个月来,销售情况很不错,其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许多争议,为此近日文景公司特别安排了一次研讨会,主要就书中所包涵的一些社会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研讨会的嘉宾来自在京的各界:社会学家,文学评论家,妇女工作者,心理学家,还有特别赶到现场的网友,大家谈得很生动很有趣。
出席的嘉宾主要有:
王志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双面胶》一书责任编辑。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央社《电视批判》栏目特邀专家。
陈新欣——全国妇联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婚姻家庭情感和性问题,并担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身医学会全国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家庭治疗专业学会秘书。曾在北京电视台第7套的心理时间栏目做主创人与专家主持,在央视、北京电视台的十几个栏目中做特邀嘉宾。
吴小英——中国社会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女性主义问题研究专家。
李洱——当代著名作家。
咸江南——媒体代表,《中华读书报》编辑记者 。
王干——《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
以下是会上部分嘉宾的发言:
王志钧(责任编辑):
首先我代表本人和《双面胶》一书的作者六六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们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们的这本《双面胶》的研讨会。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思考和困惑,今天在这里向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朋友学习,也请大家帮我解答。
困惑一:对人性的困惑。人性本善,但为什么在一定的关系中,人性会变恶?
困惑二:对结局的思考。如何解决婆媳关系,有没有可能婆媳关系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关。
夏学銮(社会学家):
首先感谢世纪出版集团邀请我来参加这么一个研讨会,也要恭喜世纪出版集团成功出版《双面胶》一书。
我想我可以对责任编辑所提出的困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就“人性为什么会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变恶?”这个问题而言,我觉得从人际关系动力学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的存在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各自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权利和义务也没有很好的弄清楚。时代变了,人们不能再按照传统观念来看待婆媳关系和角色,但无论怎样,婆媳关系二者都不会颠倒:婆婆不会变成媳妇,媳妇也不会变成婆婆,但也不会向封建社会那样,将媳妇当成奴隶来使唤,对媳妇打、骂,甚至不给吃穿。尽管如此,现代社会基本的角色价值和角色期待还是存在的,如果人们在现实中能够严格履行自己的角色期待,婆媳关系也不会那么恶劣,也不会变坏,更不会走向那种悲惨结局。如果我们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并进行良好的角色定位,我想婆媳关系不难解决。
第二个问题是婆媳关系会牵涉到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观念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有着“养儿防老”的意识,对自己的儿媳尤其是儿子有着很高的期待。虽然社会在变化,时代在进步,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农村里许多老人这种“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仍按传统思想来要求儿媳,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儿媳如何理解她、谅解她,如果人们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婆媳关系,就可以缓解一下婆媳关系,否则如果针锋相对,就会激化矛盾,导致婆媳关系的恶化。这就牵涉到关系动力学,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婆婆用旧的、腐朽的、封建的思想来要求媳妇,而媳妇又觉得婆婆不应该这样要求我,给婆婆颜色,这样就会使得二者关系恶化。举例来说,社会学研究的结果是家庭是除了军队以外的第二大暴力群体,为什么呢?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地理(地缘)接近性,再者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性格等等的不同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原因,从而导致不愉快的结局。
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双面胶》,我的判断是这本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导向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我觉得在涉及到老百姓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学创作的时候,创作者应该使其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他的作品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