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晚上,应邀去北京化工大学参加“天下书盟”与化工大研究生座谈会暨签名赠书活动,作为特邀嘉宾讲一下当前国内玄幻小说的现状与发展。说实话,我一向是致力于传统文学的创作,对玄幻小说看得较少。但一来与“天下书盟”的发起人,著名华人玄幻作家龙人(其新作《灭秦》被誉为史诗性的武侠玄幻巨著,称之为“前有黄易《寻秦》,后有龙人《灭秦》)是好友;二来我自小就喜欢看武侠小说,对武侠小说颇有心得(曾记中学时,竟想效法金、梁,笑傲江湖,相忘武林,写起了武侠小说《风雨盛霜》,但自感文笔艺术超不过金、梁,情节构思无法凌架于古、温,只有自叹弗如,甘拜下风,写了三分之一,十余万字就无疾而终,苦思另觅他径,独立门派),故也就勉为其难,与莘莘学子交流一下自己对玄幻小说的看法,更想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受,我的经历,我的人生观,我的创作观。以下是我的发言。
当前国内的武侠小说创作已日薄西山,形成走下坡路的衰颓之趋势。但玄幻小说创作却繁花似锦,蔚为大观。何谓“玄幻小说”?目前大家各执一端、概莫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玄幻小说根植于武侠小说。玄幻小说在传统的武侠小说基础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学中神幻、魔幻、奇幻的营养,而自有风格、自成体系,自形门派。故有人称之为“奇妙的幻想体武侠小说”。我自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在少女时代,闲暇之余,我读得最多的消遣书籍不是琼瑶、岑凯伦等的言情小说,而是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人的武侠小说。正如去年九月金庸来川,我在“人文四川·名家论坛”上同金大侠所说的那样,多年来痴情于他的武侠小说。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馨香的金庸小说,伴随着我的成长。虽然我们创作的方向大相径庭,但金大侠的小说对我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正如当年“有井水处皆有柳词”一样,如今“有华人处皆有金庸之小说”。金庸小说给作家最大的启示就是“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接近民众,雅俗共赏”。
我以为近代中国的武侠小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年到1950年三十年间,以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为代表的传统武侠小说的形成阶段。其实早在唐传奇中就有裴钅刑的《聂隐娘》、《昆仑奴》、孙光宪的《荆十三娘》、袁郊的《红线》、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颇为成熟的武侠短篇作品,清道光、光绪年间更有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以及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等,形成了武侠小说的雏形。及至20世纪的20年代,以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代表作是《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领袖群英;30年代,还珠楼主(原名李寿民),一枝独秀,艳压群芳,令此前及同时代作家都黯然失色。其代表作《蜀山剑侠传》至今仍列为仙剑武侠的经典作品。此外,同时代另有白羽的《十二金钱缥》)、郑证因的《鹰爪王》、 朱贞木的《七杀碑》等。
第二阶段则是50、60年代香港以金庸、梁羽生等为代表的传统武侠小说的兴盛阶段。当年梁羽生在《大公报》上连载他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而金庸则在《明报》上连载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一时双峰对峙,掀起了武侠小说创作的高潮。第三阶段则是稍后台湾以古龙、温瑞安等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的兴盛阶段。武侠小说至金、梁一变,至古温则又是一变。古龙以一部《多情剑客无情剑》涉足江湖而又超脱江湖,以蒙太奇般电影的剪接方式将侦探、推理融于一炉,开创一种抒情自传的表述方式,直指人心和人性。温瑞安以《四大名捕》来《说英雄》问究竟谁是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