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作·复仇·与人为善
记:新作《顺口溜》中,您写了一个大学副教授彰文联考上副市长,在做官的过程中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故事,表现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诸多诱惑面前如何努力保持操守和气节。可是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抵挡诸多诱惑?这是否太过理想主义了?
凡:假如生活中没有像彰文联这么一个坚守道德底线的知识分子,那我写这部小说岂不是没有意义?假如这部小说是非现实的理想主义作品,那共鸣者岂不是寥寥无几?假如现实存在如一段顺口溜里所云:“这年头,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那么,我们就必须拨乱反正了。我是有理想的人,比如我理想把小说写得好看、耐看,理想把课上好,受学生欢迎;理想《顺口溜》能印十万册,理想没有盗版。
记:这本新作其实读起来挺沉重的,而且将一些人物刻画得有些不堪,可您却为其取了一个颇为轻松的名字《顺口溜》,有何用意?
凡:有一段有警示意义的顺口溜说,知识分子一做官就坏,一做生意就亏,一打官司就输,一碰女人就惨,一发言就乱。这段顺口溜概括了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但当它成为知识分子的警示和防范后,知识分子的性格优点也就显露出来了,比如正直、善良、幽默。这三要素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也是良心的具体体现。彰文联就是这样的人,虽有错误但良心未泯。他苦恼但幸福着,“痛并快乐着”。此外,现在的人们生活太沉重,而顺口溜是变沉重为轻松的一种方法。我之所以取《顺口溜》的名字,是希望人们能以轻松的乃至游戏的心情去读它。
记:您在小说最后,将那位心机深不可测的姜市长设了这么个结局——他和儿子与同母异父的两姐妹谈婚论嫁,而妹妹米薇竟然就是姜市长自己年轻风流时留下的种子,得知真相的米薇发疯了,儿子也因此失踪。这一结局令人震惊,您这是有意在为弱者复仇?设置这一结局您是在取悦读者吗?毕竟读者都享受这种报复的快感。
凡:不是的。我是最没有报复心的人,对生活充满感激,与人为善。之所以设置这样的结局,是小说的规律使然,是人物的命运使然。
故事梗概: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农民出身的博士,在大学教书很不得志,却通过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跻身政坛,在政坛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成了一个万民拥戴的好官。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故事:一个是与妻子分居两地的极度性压抑的中年男人,一个是娇艳欲滴的美女校花;两个人互相迷恋,却因为男人的道德感和对妻子的忠诚,没有发生情爱关系。这两个故事同时发生,那个性压抑的中年男人就是那个“政坛清风”的好官。
关键词:小说·粗俗·镜头感
记:《顺口溜》和《理发师》有某种共同之处,比如,两者文风都比较明快、清爽、甚至还有着一点故意的粗俗。您是否觉得“粗俗”是小说创作中的必要因素之一?
凡:我是凭感觉写作的。什么样的字眼或比喻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感觉,我就会用它。为了找到能准确地表达感觉的字眼或比喻,我常常几个小时才写一句话。如果我的小说使读者有“粗俗”的感觉,或我将小说当诗一样写,那以后我就只能一天写一句话了。
记:您在小说《理发师》开头写到,“理发师陆平给一个连的士兵剃了光头,只剩下一个人没剃……(连长)一声令下,几个光头朝着一个有毛发的包抄过去,像抓一头猪似的把人擒住。”这段描述颇具镜头感。这种带有一定方向和角度感的语言在国内小说叙述中并不多见。这门功夫您是怎么修炼的?
凡:这可能与我从小喜欢看电影有关。在我成长的桂西北山村是读不到小说的,但却能看到电影。电影队两个月一次的来临,对我乃至整个山村就如节日。每看完一部电影,其中由一个个画面组成的故事、情节、细节都会在我脑海里反复映现。等到我读到小说又写小说的时候,我的画面感已根深蒂固,这也使我的叙述缺少心理探究与描写。
记:《顺口溜》第一章早在2003年的《花城》就发表了,而且还成为当年最有阅读价值的中篇小说。为什么直到2年后的今天才出版?
凡:这部小说从开头到结尾,前后用了四年。我的意思不是说这部小说是多么的精品。虽然精品是要花时间的,但花时间的东西不一定件件都是好货。是不是好货,那得看出版后的市场,看读者的读后感。写这部小说期间,我还写影视剧本,这占用了我许多时间。但我的骨子里还是一名小说家。
关键词:影视·变异·不甘寂寞
记:据说《顺口溜》已被买下电视剧版权,目前关于拍摄之事确定了吗?您心中对导演和主演有期待人选吗?
凡:《顺口溜》的版权已由北京某影视公司买下,其老总在《小说月报·原创版》看到《顺口溜》节选部分《博士彰文联的道德情操》后,前后仅五天时间就和我签了版权合同。电视剧现在筹拍之中,明年才能与观众见面。我心中期待的导演是章明,他既是导演,又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我想由他来导这部以教授为主人公的电视剧,理解和把握会更准确些。至于主演,只要剧本好,合适的演员就能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