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鉴赏”不寻常

    1983 年底,上海辞书出版社创意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唐诗鉴赏辞典》一面世,引起了读书界的巨大轰动,接着又引致了出版界纷起仿效,短短几年各地竞相出版各类鉴赏类辞典。而上海辞书社也以此为起点,22年间陆续按朝代和文体出版了一系列文学鉴赏辞典。到今年上半年,随着《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下册)与《明清传奇鉴赏辞典》(上下册)的出版,总篇幅达2500 万字,囊括自先秦以迄现当代上下几千年文学精华的《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13种18册全部出齐。

    “鉴赏辞典”惹争议

    其实作为“开山鼻祖”的《唐诗鉴赏辞典》是在一场论争中诞生的。在一般观念中,鉴赏性的东西是不能称为“辞典”的,我国从来没有“鉴赏辞典”之目。显然,《唐诗鉴赏辞典》当初并未取得许多辞书专家绝对的认同。

    当专家学者们在论争辞典的定义时,广大读者却对这种选文精当、查检便捷的独特的图书出版样式表现出更多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选购、阅读,甚至作为生日、结婚等喜庆的礼物而相互赠送,就这样《唐诗鉴赏辞典》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海外游子乃至西方汉学家的书房。当首版30万册《唐诗鉴赏辞典》问世一销而空之后,论争几乎变得毫无意义了。迄今仅《唐诗鉴赏辞典》一种已重印了35次、销售达240余万册。曾参与当年论争的“支持派”、《元曲鉴赏辞典》主编蒋星煜还饶有风趣地将《鉴赏》的出现称为辞典的一次“革命”,20多年持续完成的文学鉴赏辞典系列则是文学界辞书界刮起的一阵阵“旋风”。

    大手笔写“小文章”

    开辟了中国文学鉴赏图书新纪元的《唐诗鉴赏辞典》初战告捷后,出版社非常认真地把编撰出版文学鉴赏辞典当作了一项长远事业,即使在后来因鉴赏书泛滥而出现的低谷中也没有迷茫退缩,而是有计划、保质量地带出了一大批姊妹书,于是便有了先秦诗、汉魏六朝诗、唐宋词、宋诗、元曲、元明清诗、元明清词、明清传奇、古文、古小说,乃至新诗、现代散文等13种18册共计2500 万字的皇皇巨制,使卷帙浩瀚的文学鉴赏辞典系列形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作为首创融文学赏析读物和工具书于一体的新构架、新体例的文学鉴赏辞典,不仅丰富和更新了辞书学的理论与实践,而且是严把质量关。那就是千方百计把鉴赏文写好,其关键在于物色到理想的作者,说到底,一本书的质量就看它的作者队伍。许多教授学者,包括不少名家大手笔都成为撰写鉴赏文字的“忠实作者”,这是空前绝后的。《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云集了像俞平伯、程千帆、萧涤非、周汝昌、吴小如、夏承焘、缪钺、钱仲联、马茂元、徐中玉、霍松林、章培恒、叶嘉莹、沈祖、袁行霈、吴调公、周振甫、蒋星煜、何满子等当代的著名学者专家,其他数百位作者也堪称一时之选。20多年来,鉴赏辞典的撰稿者达上千人。今天再想聚拢这批大家名家已是不可能的了。

    与“跟风”比高低

    崇尚原创的出版社大都遭遇过“跟风”。特别是《唐诗鉴赏辞典》的销路之好使全国同行震动,20年间引得鉴赏辞典争奇斗艳。因“唐诗”使人联想到“宋词”,所以当时就有两家出版社抢先推出“唐宋词”、“宋词”鉴赏辞典,销量达到数十万册,可谓尽得先机。其实上海辞书社早就在编“唐宋词”了,他们把同行的“跟风”看成是一种竞赛。一种质量的竞争,而非速度的竞争。因为形势逼着编辑要做到篇目更完备、评赏文质量更高。
   有段时期,全国性的鉴赏辞典热已经渐趋式微,一些“鉴赏辞典”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然后又大多不知踪影了。上海辞书社却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选择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出书战略。终于,文学鉴赏系列作为人们心目中的品牌图书占据着市场的书架。
    于是,由原来独木不成林的《唐诗鉴赏辞典》,20多年汇聚成为概括中国文学的各个方面,兼备众体,风格鲜明,普及与提高兼顾,学习与研究并重的新型辞典,堪称独步书林的集大成之作。还开发了《名家品诗坊》、《名家赏文坊》、《袖珍文学鉴赏辞典系列》、《文学分类鉴赏系列》、《学生古诗文鉴赏辞典》等衍生产品。据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张晓敏透露,一套15种的《外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已筹划上马,将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出齐。

    赏析文是“秘密武器”

    当一篇篇鉴赏文稿堆叠在编辑面前时,如何衡文、取舍,常常是一道难题,也是关系到书稿质量最重要的一环。好在上海辞书社的编辑本身就是一些专家,这也是比其他社鉴赏辞典“略胜一筹”的秘密武器。其他版鉴赏辞典一般只要做到对原诗文分析得正确就可以了,但辞书社却要求作者赏析文章还要写得精彩,写得文情并茂,写得美,写出韵味来,或者观点新、角度新,一句话,就是要求写得耐人玩味来。虽说鉴赏大系的编辑“接力棒”已经一次次的传递,但每一任的编辑为确定篇目、梳理原作、邀约作者、审读稿件可谓心血化尽。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