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喜获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二等奖,这既在情理之中似乎又在意料之外。
言其意料之外,是因为在20多年前这套书的“开山鼻祖”《唐诗鉴赏辞典》是在一场论争中诞生的。在当时的一般观念中,鉴赏性的东西是不能称为“辞典”的,我国从来没有“鉴赏辞典”之名,《唐诗鉴赏辞典》并未取得辞书专业工作者绝对的认同。但争议归争议,《唐诗鉴赏辞典》的出版引致了国内出版界纷起仿效,短短几年各地竞相推出各类鉴赏类辞典。实际上,跟风出版从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这一选题的市场接受度。虽说如今“鉴赏辞典热”的时代早已过去,但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各种鉴赏辞典仍然一再重印,创下了总销售500万册的骄人业绩。在年出书20多万种,新书寿命越来越短的图书市场上,成为历久不衰的长销书、品牌书,不能不说是极为罕见的出版奇观。
当专家学者们在论争辞典的定义时,广大读者却对这种选文精当、查检便捷的独特的图书出版样式表现出更多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采购、阅读,甚至作为生日、结婚等喜庆的礼物而相互赠送,就这样,《唐诗鉴赏辞典》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海外游子乃至西方汉学家的书房。当年曾参与当年论争的“支持派”蒋星煜先生还饶有风趣地将《唐诗鉴赏辞典》的出版称为辞典的一次“革命”,20多年持续完成的文学鉴赏辞典系列在文学界和辞书界不断地刮起的一阵阵“旋风”。
囊括自先秦迄今上下几千年文学精华的《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首创融文学赏析读物和工具书于一体的新构架、新体例,丰富、拓展了辞书学的理论与实践,已成为上海出版界的一个著名品牌,它的获奖确实又在情理之中。但要把“鉴赏辞典”做好,关键是在鉴赏文章上。据该社的同志介绍,许多教授学者,包括不少名家都成为撰写鉴赏文字的“忠实作者”,甚至拿出了狮子搏兔的劲头,这在出版界也是很罕见的。《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云集了像俞平伯、程千帆、萧涤非、周汝昌、吴小如、刘逸生、吴调公、钱仲联、沈祖棻、叶嘉莹、周振甫、何满子、臧克家、缪钺、夏承焘、徐中玉、袁行霈、章培恒等当代的大学者大专家,其他数百位作者也堪称一时之选。20多年来,参与鉴赏辞典的撰稿者达上千人。因此,鉴赏大系称得上是一套大专家写小文章的成功典范。
笔者以为,对一个出版社来说,抓好时机、提出新鲜而富有潜力的选题固属不易,常年坚持并保证质量,就更难能可贵。因为要取得读者信任,唯一的正道是保质保量,质量是书籍的生命。《唐诗鉴赏辞典》等书不但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成功记录,其中更蕴含着对出版事业具有普遍性的宝贵经验。其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创造性和高质量,而这正是一切优秀出版物的生命力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