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和高质量——《中国文学鉴赏词典大系》的成功经验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一出版,就引起了读书界的巨大轰动,接着又引致了出版界竟出各类鉴赏辞典的热潮。而上海辞书出版社也以此为滥觞,陆续出版了关于各个时期、各种体裁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鉴赏辞典,终于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到了今天,鉴赏辞典热销的时代早已过去,但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各种鉴赏辞典仍然一再重印,成了长销书,这一“大系”也成为其品牌书之一。
    这不但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成功记录,其中更蕴含着对出版事业具有普遍性的宝贵经验。以《唐诗鉴赏辞典》来说,其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创造性和高质量;而这正是一切优秀出版物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此书之前,中国从来没有“鉴赏辞典”之名;在一般观念中,鉴赏性的东西是不能称为“辞典”的。所以,虽然此书一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但仍有人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加以批评,说是“鉴赏辞典”这一名称就不通。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编纂鉴赏辞典的设想本身就体现了无畏的创新精神,深具挑战性。
    当然,它们创新精神主要源自全书内容。从上世纪50年代起,文艺批评和文学形容的指导原则就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到了“文革”时期更发展成为“政治标准唯一”,而“政治标准”又被限制得极狭、极死,以致古代文学中能受到肯定的作品越来越少,到后来简直寥寥可数;以它们所作的阐释又是一些干巴巴的政治套话,不堪卒读。在“四人帮”被粉碎后的头几年里,由于积重难返,这种局面并未根本改变。《唐诗鉴赏辞典》却毅然冲破束缚,提出了一大批优秀唐诗,在“左”的破坏下也不得不加以承认的名篇固然包含在内,更多的却是以前被漠视甚或否定的富于特色之作;为鉴赏所写的解析,又多以艺术成就着眼,吸收传统诗论之长而具创意,文笔也力求优美。较之以前那些八股气十足的评介文章,真令人有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之感。也正因此,它不但受到无数读者的自发欢迎,而且对当时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也是一种强力的冲击和促进。
    它的这种创造性又是跟高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有创新的愿望,对唐诗却所知甚少,举不出多少好作品;或者虽然举出了,却写不出这么好的赏析之文,这书又能有多少读者呢?据我所知,此书的责任编辑汤高才先生当时为确定篇目、邀约作者、审读稿件真可谓心血化尽,而其所邀约的作者极大多数又是一时之选,包括了许多在这方面的第一流专家,并特请程千帆先生作序。至于受邀的作者也都尽心尽力,毫不苟且。这才能有如此巨大的业绩。
    从根本上来说,由《唐诗鉴赏辞典》开山的这一“大系”,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往昔,至今仍成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品牌书之一,其所依恃的就是创造性和高质量。这是一切优秀图书的生命力之所在;我衷心希望兼具这两种特色的出版物今后越来越多。
    (作者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