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唱片(原指BMG、SONY、EMI、华纳、环球唱片,因2005年1月1日BMG、SONY合并为SONY- BMG,五大唱片变成四大唱片)进入中国内地并没赶上最好的时光,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西北风还是90年代中前期的流行乐、摇滚乐的同时勃发期,五大唱片都相继错过。到了90年代中后期终于开始有了变化,虽然此时的中国流行音乐工业颓势已显:盗版的压力越来越重,新技术的曙光还遥遥无期,但当时的五大唱片都预计到了内地市场潜在的价值,纷纷到内地来抢占滩头,但“潜在”真的能变成现实吗?
|||F color=#0000C0 (SONY-BMG两强虽联手野心却不大 现在已经与SONY合并了的BMG,其实早在1996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期间旗下艺人曾拥有丁薇、李泉、孙楠、林依轮、瞿颖等人。但随着林依轮过渡到BMG参与投资的NMG天中文化,其他歌手的跳槽淡出,BMG在内地仅有当家花旦丁薇和当家小生陈坤两位艺人。而长期以来BMG在内地的规模也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张。
1997年,SONY唱片成了第一个大举进攻内地市场的五大唱片之一。凭借大公司强大的资金支持、品牌号召力与海外成熟的发展经验,索尼当年网罗了一大批内地最具实力和潜质的歌手,刘欢、韩磊、陈明、毛宁、满江、金海心、满文军、王子鸣等等。相信现在还有不少人记得当年风靡一时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曲还有毛宁唱的一版。但2000年左右公司发生的内部动荡引发一连串艺人跳槽。几乎所有的大牌艺人都先后离开了索尼声像。经过此次重创后,新索音乐有限公司于2001年5月卷土重来。作为加入世贸后音像制品分销的第一家中外合作公司,新索基本上还是延续了索尼声像的格局,陈耀川担任音乐总监。陈耀川、姚若龙等音乐人为制作班底,而在艺人选择上,新索则一改以往签约实力唱将的做法,频频签下影视红星,诸如陆毅、秦海璐、黄奕等等都接连成为新索的当家艺人。2005年伊始,BMG和SONY正式合并,两家的艺人合二为一。
|||F color=#0000C0 (华纳许宋跳槽震动业界 华纳唱片在2000年一改以往在内地的低调,把拥有朴树、叶蓓、老狼的麦田音乐收入囊中,随后又把那英、孙楠招致麾下,一时间成为在国内品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唱片公司。由宋柯、许晓峰操盘的本土化高层也成为五大唱片中特立独行的一路人马,他们不但成功地把朴树做成了国内一线艺人,并且随后打造的周迅也成为了影视艺人跨足歌坛的经典案例。
虽然随着许晓峰、宋柯的相继离开,华纳唱片暂时没有特别大的动作,但除了帮范冰冰打造专辑之外,华纳的新任总经理黄小茂的思路肯定也不会仅仅局限在为影视艺人制作唱片。
|||F color=#0000C0 (EMI北卖许巍南卖胡彦斌 2001年,EMI在内地动作频频,虽然失去了曾经合作过三张唱片并取得不俗成绩的那英,但却帮郑均这位很有号召力的艺人发行了一张唱片《郑钧》。
2003年,曾归属环球旗下的上海艺风转投百代,成立EMI步升唱片,EMI成为又一家在上海安家落户的海外公司。一开始EMI步升立足上海,以上海原创音乐为主打,先后推出了本地的灵感组合、胡彦斌、Hip-Hop组合黑棒、新人赵默、郭凌霞等歌手。
但不久EMI步升便开始调整战略,把重心转移到了北京这一内地流行音乐的中心上来,并在2004年签下了在年轻歌迷中间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花儿乐队。在加上随着艺风过档的许巍,EMI在北京的战略布局也基本完成。
|||F color=#0000C0 (环球收入重头在于卖版权 环球唱片似乎是在内地下工夫最少的唱片公司,虽然在2002年通过旗下的艺风唱片签下了许巍并为其发行了唱片《时光漫步》。但第二年许巍便随着艺风音乐一起过档到了EMI.从2003年年底开始,环球唱片先后代理了广东几何音乐旗下张敬轩、与非门的海外发行权,借几何文化将环球唱片伸向内地版图。2004年3月,环球唱片亚太区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建立了以音乐为基础的新一代娱乐公司——上海上腾娱乐有限公司(SUM Entertainment),先期已注入启动资金高达1亿元人民币。前不久,环球又和盛大签署协议,将手上的大部分华语版权提供给盛大的网游平台,似乎签艺人发唱片,并不是环球在内地想做的。
|||F color=#0000C0 (现实内地未被一统江湖 过去的十年是让港台本土唱片从业人员唏嘘不已的十年。上世纪90年代正值华语唱片的黄金年代,众多本土唱片公司纷纷被五大收入囊中,几年间就“山河变色”。
1992年台湾本土唱片公司飞碟被华纳控股,1993年被正式收购,随即变身华纳台湾唱片公司,此举标志着华纳开始全面进军华语乐坛。原飞碟旗下歌手王杰、蔡琴、郭富成、姜育恒、叶倩文、苏芮、张雨生、陈百强、吕方、林忆莲的唱片版权也归于华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