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初认识David Mckee,是由《Not Now, Bernard!》这本书开始。当时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个作者画的图实在不怎么漂亮,尤其是人物的表情与眼神,总觉得和童书的调性差距很大,而且结局也有点惊人的战栗。然而他却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家。这点引起了我对他的兴趣,赶紧找出他的其它作品来读一读,这一读让我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
David Mckee是个创作量十分丰富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文图一手包办。他在艺术学院念书时,很喜欢说故事给同学听,于是当接触到图画书后,便很自然地往这个领域尝试。他的第一本书《TWO CAN TOUCAN》于1964年出版,之后,他丰沛的创作灵感,让他出版了40本以上的图画书。此外,由于BBC将David Mckee的作品呈现在电视节目,并对改成电影形式有兴趣,于是David Mckee还成立了一家动画制作公司,专门负责一系列的电视、电影作品的制作,其中包括King Rollo、 Melric the Magician以及Mr Benn系列。这些作品后来也陆续以图画书的形式出版。 当然提到David Mckee,大家最熟悉的还是Elmer这只色彩缤纷的格子大象。这本书于1989年出版后,受到大小朋友一致的欢迎。之后David Mckee继续创作Elmer系列作品,总计超过10本以上。艾玛(Elmer)系列书籍当中,常常点出一个重点,那就是“为什么我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我没办法跟别人一样‘好’”。大象Elmer一出场就满怀感伤,因为别只大象都是灰色的,只有自己是彩色的。彩色很漂亮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和别人不同总是很奇怪,尤其这个不同是可以一眼看出的外表。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同,除了外表之外,还有个性上的不同,而他的个性其实为同伴带来许多快乐,外表只是让别人认出他的一种特征而已。丛林里的其它动物也一样,狮子讲话很慢且不太会说话、袋鼠对自己有点缺乏自信……。然而大家最后都认同了自己的不一样,也与其它动物成了好朋友,一同过着开心的生活。Elmer系列的书籍有个特质,就是图像的构图尽可能单纯,颜色鲜明,主题简单开朗,很轻易掌握住读者的焦点,以及凸显角色的特性。
不过这只色彩缤纷、傻呼呼、悠哉过日子的大象,其实和David Mckee的早期作品有极大的差距。
翻开David Mckee早期的作品,会发现故事结局总让人有点意外。这并非惊喜的意外,而是会让读者错愕地问自己“怎么会这样”?在《Not Now, Bernard!》里,一直告诉爸妈外面有怪兽的小男孩,被爸妈以“现在没空”拒绝倾听,最后被怪兽吃掉。在《The Sad Story of Veronica》中,才华洋溢的音乐女孩虽然以音乐征服了森林百兽,但最后却被一只重听的狮子吞下肚。在《Charlotte’s Piggy Bank》中,努力在猪公里面存钱,希望猪公存满的那一天,愿望可以实现的小女孩Charlotte,在那一天来临时,却被猪公戏弄,眼睁睁看着猪公飞走,而猪公只告诉她“生活有时候是苦涩的”。对于熟悉甜美温馨或者小孩万岁的读者来说,一时之间似乎有点无法想象或者接受这样的结局。
另一方面,这样的结局有时会让读者觉得故事仿佛突然结束,没有说完。这种不完整的结局,其实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现实生活的确并非总是温暖美好;现实生活也不可能永远有答案。即使是个衣食无缺、备受父母长辈呵护的小孩,虽然生活当中有快乐、有惊喜、有温暖,但也处处有挫折、有惊奇、有失望、有委屈。David Mckee只是忠实地呈现现实的一面,也道出许多孩童内心的委屈,以及无法理解的疑问。
David Mckee的图画通常线条清楚。或许线条清楚,给读者一种感觉,就是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生命力,虽然相聚在同一本故事里,但是却又各自发展自己的故事。另外,这也有可能是因为要强调疏离感。我常常发现David Mckee的书中似乎想表达大人与孩童之间的距离,无论在思想或行为上。看看《I Hate My Teddy Bear》中,两个小朋友有自己的吵架事件、彼此的妈妈有她们的聊天哭诉事件、两只泰迪熊有自己的世界、背景人物也有各自的故事。大家生活在同一本书,同一个世界上,却各有各的烦恼与生活,彼此之间形体接近,但思想却很遥远。在《Not Now, Bernard》里,爸爸妈妈跟Bernard说话时,眼睛从来不张开,也不看Bernard。恐怕最后连吃掉Bernard的怪兽都替Bernard感到无奈。David Mckee在这本书中道出了小孩需要父母陪伴,甚至只是倾听的小小要求,却因父母忙于各自的事情,一再用“等一下”来敷衍,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不会因为父母的忙碌而暂停下来等一等的,于是等到最后,再也没有机会等了。这是谁的遗憾?相信最终父母的遗憾也不比孩子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