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先后发布施行了《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管理办法》、《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境外机构设立驻华广播电视办事机构管理规》、《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等行政规定,为当前境外媒体与本土企业的合作提供政策依据与指导规范。又与商务部共同发布备受关注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突破性地允许外资进入内容制作领域,开放力度比原来入世承诺的还大。
但是由于44号令(即《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仅仅放开了外国资本进入或以节目方式进入,节目发行和落地领域还是没有放开,因此,境外媒体在短期内并不会蜂拥而动。
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在渠道和内容的进入上放宽了限制。2003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实施了《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宣布对外资开放书报刊零售分销权。同年还允许科技类杂志率先改革试点:允许国外一些比较好的科技杂志在中国重印,并准许其在中国公开征订,但没有出版刊号。根据2003年9月《中国新闻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已有六七百家外国杂志已经获准在中国重印并公开征订。
然而,新闻出版总署依然强调不允许外国杂志在内地出版、发行中文版,将对境外杂志进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中外期刊版权合作的方式
进一步规范。境外杂志借“版权合作”之名行“中文版”之实的做法将受到限制。
2.境外媒体进入对上海传媒环境的影响
上海与国际接轨程度高、经济文化发达、人才集中,这些是使境外媒体近年来跃跃欲试、尝试进入上海的重要因素。各类境外媒体进入上海后纷纷采取本土化战略,它们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优秀人才。本地传媒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境外媒体挖人才的对象。星空卫视就凭借优厚的待遇从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中挖走了好几位资深编导、节目主持人。东方卫视外语中心副主任李逸坦言,境外媒体已经造成了本地传媒人才的流失,这给本土媒体造成了直接压力。随着境外媒体以各种方式进一步进入上海,境外媒体与本地媒体之间的人才之争必将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专业媒体来说,“挖人”也不能解决人才问题。比如日本建筑专业杂志“a+u”,其在日本所刊登的图片都是由专业拍摄建筑的摄影师拍摄,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拍摄建筑的专业摄影师,这就制约了其本土化采编的发展。因此,境外媒体能否在上海发挥高质量的内容制作优势,仍然要受制于上海的人才环境。
如果说人才资源的竞争已初步有所显现,那么市场资源的竞争还是潜在的。从目前来看,境外媒体进入上海尚处于早期阶段,多数还未进入盈利状态。那些资本、业务进入上海的境外媒体还处于“热身阶段”,加上上海的传媒文化业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它们同上海本地媒体争夺市场资源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但将来随着“热身”结束,在上海传媒市场上的竞争终究会显现出来。至于那些在上海设立分社、办事处等机构,从事采编业务,对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报道的境外媒体,它们主要面向海外公众,在上海本地更没有形成直接的市场资源争夺。但如果从上海本地对外媒体国际传播活动的角度来看,境外驻沪新闻媒体的报道活动也可以间接地产生影响。
3.本地媒体的态度
就上海本地媒体与进入上海的境外媒体的联系来说,本地媒体与以第一种方式进入的境外媒体,即境外驻沪新闻机构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信息产品的交换和引进,以及业务活动中的接触,但是,双方从业者之间的联系似乎还不多。
对此,《纽约时报》分社社长Howard.W.French解释说:“首先,我们与本地读者没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报道内容中上海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其次,我们的报道理念和本地同行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之间很难谈得上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