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驻沪新闻机构的心目中,上海是前景诱人的采编资源市场,相信未来随着上海的发展和信息的公开,上海将备受世界关注,也将提供更多精彩的新闻素材和故事。目前他们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同行的驻沪新闻机构。法新社驻沪记者BenjaminMorg an表示:“我们面临着来自美联社、路透社、布隆勃格等通讯社同行的竞争。我们在国际上竞争,来上海又互相较劲。”
人员精干是驻沪新闻机构的明显特征,其新闻专业素养也使本地新闻从业人员印象深刻。像法新社、美联社、道琼斯金融通讯社这类知名国际媒体的驻沪新闻机构中一般只有1~3名记者,国际文传电讯社上海站的规模较大,也只配备了5名国外编辑,6名工作人员。这些境外驻沪新闻机构的新闻采编人员具有很高的新闻敏感、消息源广、视野广阔,不少都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中国文化及国情。比如法新社驻沪记者拥有商学院的学历背景,并能说不错的汉语,《南华早报》上海记者站记者Bi llSa vado ve曾在香港长期从事商业报道。
2.境外传媒集团的资本、产品进入:积极渗透本地市场
驻沪境外新闻机构虽然为数众多,但由于其主要面对海外受众,对上海本地传媒并不能造成直接的冲击。相比之下,一些通过同本地媒体合作使其资本和业务进入上海市场的境外传媒集团则在当地直接产生影响。十几年来,一些国际传媒巨头一直在耐心等待机遇,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深入上海,乃至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纵观国际几大传媒集团在中国大陆的表现,上海并不是它们首选进入的地方。20世纪末新闻集团、华纳公司、维亚康姆等一面尝试从与香港毗邻的广东渗透落地,一面试图在北京与中央电视台、中影集团等我国中央级传媒单位通过提供节目、使这些中国媒体引进大片等方式谋求合作。只有贝塔斯曼以成立“邮购企业”的名义,于1995年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直属的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最早从上海进入中国大陆。中国入世以来,几大传媒集团对上海地区兴趣浓厚,贝塔斯曼、新闻集团和维亚康姆等都在尝试与本地媒体合作,借力发展。而其在上海市场发展的方式,又各有不同。
贝塔斯曼采取的是先借力加强渠道发展的方式,2000年以来逐渐发展到尝试涉足内容制作。贝塔斯曼作为一个庞大的老牌传媒集团,③自1995年至今已在中国建立了贝塔斯曼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等十多家机构。
在上海经营数年后,开始涉足内容业务:2000年1月,贝塔斯曼旗下的古纳亚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出版《车迷》杂志,由古纳亚尔提供内容,负责杂志的国际广告,并协助编辑的培训。
中国入世后,贝塔斯曼在上海进一步加强了其品牌、人才的优势:
首先,核心业务书友会已突破100万会员,即使大部分没有买过贝塔斯曼书的人也都知道书友会,帮助它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其次,贝塔斯曼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共有6家公司在上海。2002年贝塔斯曼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又在上海成立代表处,取代原北京代表处。多年来,贝塔斯曼在上海高校吸纳了大量优秀毕业生进入这些公司受训工作,上海已经成为贝塔斯曼在中国最大的人才基地。
贝塔斯曼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代表刘激扬表示:内容、服务和客户是贝塔斯曼赢利的大链条,只有都动起来才能顺利发展。而在中国大陆,内容这一部分不能运作,非常影响整个链条的运转。最近几年以来贝塔斯曼在中国一直在盈利点上下波动。
但随着外资传媒政策环境的宽松,如前面已提到的,贝塔斯曼已经在上海迫不及待地尝试涉足内容业务。
与贝塔斯曼不同,全球最大传媒娱乐集团之一维亚康姆譽訛进入上海采取了以内容为主的发展模式。维亚康姆作为号称“内容为王”的传媒娱乐内容提供商,进入中国依仗低成本、见效快的内容输出模式,不断进行高层公关,期待突破内容制作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