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之源》中文版序

结果相当多的公司的财务出了问题。比如那些可能会主导消费电子市场的日本公司。

    在过去十年里,日本前六家消费电子公司陷于沉寂。甚至行业内最优秀的索尼公司,销售净利润率也不到1%。这么低的利润,尚不够偿还银行的贷款,更别说给股东发红利了。

    以下是日本前六家消费电子公司在过去十年中的财务业绩:

    日立销售收入7 186亿美元,亏损了17亿美元;

    松下销售收入6 647亿美元,税后净利润7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0.1%;

    索尼销售收入5 561亿美元,税后净利润48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0.9%;

    东芝销售收入4 770亿美元,税后净利润8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0.2%;

    富士通销售收入4 052亿美元,亏损了16亿美元;

    三洋销售收入1 636亿美元,税后净利润为2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0.13%。

    这六家公司销售收入共计29 522亿美元,税后净利润总计32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0.1%。

    拿这六家大公司和通过分化打造的单个品牌作个比较。比如,戴尔公司是直销个人电脑的第一个品牌。在过去十年里,戴尔销售收入达到2 123亿美元,税后净利润达到132亿美元,销售净利润率为6.2%。

    戴尔公司的销售收入只有日本六大公司总销售收入的不足十分之一,但是利润却是后者的四倍多。

    中国公司应该学习戴尔,它们想向日本公司学什么呢?

    可能很多中国公司想学习日本公司,其原因在于融合已经成为高科技领域的信仰,变成了范式。范式从定义上看,是指一个社群的成员共有的假设,要改变范式,社群的所有成员都必须转换观点。

    正如《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的作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指出的,范式转移很少会在某个行业内部发生,而通常是由那些不持有这个社群的价值观和假设的外来者发起。

    单个范式会长期为一个科学社群服务,总有一天范式将无法解释自然现象,于是科学革命将上演,新的范式将被推出。这是个混乱、复杂的过程,通常会受到老卫道者的抵制。

    高科技社群也正在发生类似的情形,实际上电脑和消费电子行业的每家公司都致力于融合的范式。

    在数字领域,存在这样的思维:诸如电脑、电话和电视机那样的单个产品将消失,消费者将购买带有多种功能的组合产品。毕竟,电视信号、电子邮件信息和电话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它们都是数字信号。

    这听起来合情合理,问题在于,融合不会奏效。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飞行小汽车。

    卡尔·本兹于1885年发明了汽车,莱特兄弟于1903年发明了飞机,仅仅在3年后的1906年,第一辆飞行小汽车就出现了。在之后的98年里,飞行小汽车得到了广泛的媒体关注。

    融合抓住了人类的想象力,但是分化抓住了市场。如今我们有很多类型的飞机(喷气式飞机、螺旋桨飞机和直升机),以及很多类型的汽车(轿车、敞篷车、客货两用车、微型厢式车以及运动多功能车)。

    但是没有飞行小轿车。

    为何是分化,而不是融合?因为融合需要作出妥协,而分化满足了不同细分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

    分化同样是打造新品牌的惟一方法。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