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声音——纪念中国唱片100周年

五十年沉浮,五十年沧桑  十九世纪末,唱片(唱筒)传入我国,至二十世纪初,最早的“国产唱片”开始在我国灌录和销售。现存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国产唱片”,当属1904年胜利唱片公司(VICTOR)灌录的孙菊仙和1907年百代唱片公司(PATHE)灌录的谭鑫培的老唱片。孙菊仙的《举鼎观画》、《桑园寄子》和谭鑫培的《洪洋洞》、《卖马》等几十面老唱片,清晰地记载着我国老辈京剧艺术家的演唱功力和艺术感染力,为传承京剧艺术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声音珍品。 

  清末民初是我国京剧艺术鼎盛时期,京剧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主要艺术形式,大多数京剧艺术流派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扬光大的。我国最早期的“国产唱片”几乎都是京剧唱段(甚至也有整出戏)足以证明这一点。大量的京剧唱片的灌录和发行,为京剧艺术的普及、流传和推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为巧合的是,我国最早的“国产”唱片和“国产”电影都是京剧,可以说,是京剧艺术开启了我国视听艺术的创始大门。 

  1917年前后,外商开始在上海建立唱片压片厂,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大中华唱片厂和上海胜利唱片厂相继建成投产,由此拉开了我国生产唱片的序幕。 

  这一时期的唱片业带有明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如聂耳、冼星海、任光等人,纷纷投身艺术创作和唱片制作领域,为党的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作了大量的工作。如,三十年代的抗战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国歌)、《渔光曲》(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始曲)、《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大路歌》、《毕业歌》、《梅娘曲》、《救国军歌》、《夜半歌声》、《游击军》、《江南三月》和《到敌人后方去》等,几乎都是为电影或唱片而制作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彩云追月》、《花好月圆》等许多优秀民族器乐曲都是聂耳、冼星海等人为出版唱片而编写和配器的,这批珍贵的唱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 

  二、三十年是我国音乐文化艺术有较大发展的年代,李叔同、肖友梅、赵元任、黄自、贺绿汀、周小燕、喻宜萱等艺术家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表演事业,留有许多传世之作,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天涯歌女》等。三、四十年代,也是我国流行音乐创立和发展的年代,黎锦晖、黎锦光、周旋等人也为世人留下了不少优秀音乐作品,如,《香格里拉》、《夜来香》、《秋水伊人》等。从二十世纪初至1949年,旧中国的唱片业历经磨难,发展缓慢。但近半个世纪的“国产”唱片所记载的却是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精华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京剧、地方戏曲、民族器乐、民歌、流行歌曲、电影音乐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量优秀作品问世,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产生,许多优秀节目灌录唱片,广为流传,在灾难深重的土地上播种下日后开花结果的种芽,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十世纪初,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是粗纹快转(78转/分钟)虫胶单面唱片,一、二十年代开始有粗纹快转双面唱片。 

三十年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唱片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就在上海解放的第三天(1949年5月29日),党就派人接收了大中华唱片厂,并在不久后的6月3日开始录制唱片,第一批节目包括《解放区的天》、《军队向前进》、《唱胜利》等。此事件标志着新中国唱片事业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唱片业回到了人民手中。 

  五十年代,先后成立了人民唱片厂、上海唱片厂和中国唱片厂,出品“人民唱片”、“中华唱片”、“中国唱片”和“艺声唱片”等品牌的唱片。1957年,成立了由中央广播事业局管理的中国唱片社(后更名为中国唱片公司、中国唱片总公司),这些唱片出版制作机构,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出版了大量优秀的音乐、戏曲、曲艺唱片。五、六十年代那些激人奋进、健康昂扬的革命歌曲和大型音乐作品,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珍品葆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连绵不绝,流传至今。歌曲《歌唱祖国》、《东方红》、《我的祖国》、《赞歌》、《让我们当起双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合唱《黄河》,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歌剧《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等等,都是那个时代最真实地反映,最精美的艺术珍品。还有大量的戏曲、曲艺、古典音乐等唱片曲目,构成了极为丰富的艺术宝典。唱片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教育群众的得力工具;唱片所记载的令人奋发的内容,是人民大众精神世界的盛筵,是娱乐欣赏的佳品,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1959~1960年是我国唱片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年出版品种近3000种,年发行量超过1100万张。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唱片业遭遇到了极大的破坏。1970年是我国唱片史上的最低潮,全年出版唱片64个品种,发行219.45万张。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