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陈旧也是合拍片的一个问题,林小明指出,张艺谋拍两部片都是古装片,陈凯歌也是拍古装片,“大型一点的电影都一定要拍古装片,要不然的话风险太大,好像内地出品的就是古装片。”
陈庆嘉表示,整个香港编剧的现状是不了解内地实际需要,部分编剧比较骄傲,不肯改变以往的写作习惯。同时,由于南北差异比较大,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改变的。“我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合拍片编剧,一方面要融入内地人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要抽身而出看他们的生活。我们早就进入了需要改变自己思维方式的时代了。以前只要喜剧,让人笑,现在需要有真正故事性的电影才行”。不要什么都拍成合拍片已经成为了香港编剧界的一种主流,“香港电影创作者的出路就是参加一些大制作的合拍电影,和内地的导演合作,至于香港片,就坚持自己的风格,先创作,再找市场,不要什么片都想拍成合拍。”
4 冰层上的人类活动 香港电影人齐齐北上 连王晶都到内地拍电视剧了
2004年有一件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新闻,就是张卫健、谢霆锋在北京片场“殴打”内地演员王伯昭,而香港导演王晶出面调停。抛开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在新闻背后,你是否察觉到一直在香港拍电影的导演王晶,出现在内地的片场?这是他第一次到内地来拍摄电视剧。
其实只要稍微留意每天的娱乐新闻,就会发现大量的港台导演、演员出现在北京、上海、横店的电影、电视剧拍摄现场,香港两位大师级导演徐克、关锦鹏也在内地套拍电影和电视剧。
林炳坤表示虽然自己没有做过具体的数字统计,但他感觉上,很多编导都在往内地发展。“香港可能一部戏只要3个编导人员就够了,但是内地电视剧需要的编导人员就很多,从TVB、亚视出来的,基本上都会到内地去,除非是已经在香港拍了电视剧、电影。”星皓公司负责内地发行的唐文康甚至认为:“整个香港的情况是,起码超过70%的人失业。我估计一半以上的从业人员会到内地去拍戏。”
内地盒饭就比香港便宜好多
这样的情况不但发生在美术、摄影这些幕后工作人员身上,甚至连吴镇宇这样以前一直不缺电影拍的演员,都到了内地拍戏。作为中小公司,星皓公司必须在一分一毫上打算盘:“到内地拍戏很便宜,呆在香港拍就很贵,不说别的,光是一个盒饭香港就要20多元,贵过内地好多倍了。”
林小明说:“80%的人可能一年没有一部戏开工,对20%的人来说接都接不完,因为拍大片一定是那几个人,那些人接都不够接,一年接两部,12部要3个人做,一个人要做4部,怎么做?”“个个都用刘德华和梁朝伟”。
所以很多剧组为了控制成本,不再在香港找地方拍摄电影,而是到内地去拍摄。“纯香港电影在香港拍,合拍片都去内地拍,再不在香港拍电影,香港电影就没了。”星皓公司相对于香港其他电影公司来说,属于中小公司,他们虽然知道香港本土对于香港影片的重要,但依旧没有办法解决拍摄时捉襟见肘的资金:“电影制作成本很高,演员费也不少,我们现在要800万到1000万港元的演员费去做一部电影。”
香港本土对港片来说没意义
这便又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香港本土对香港电影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星皓公司的唐文康沉思了一下说:“基本上就没有意义。”
以前香港电影人拍一部投资三四千万的电影,可以在香港本土收回投资,“现在内地拍《英雄》,投资1亿几千万元也可以拿回成本。”恰好相反的是,“香港现在的市场甚至不可以承受一部电影。”
以前香港片在韩国和日本的市场“都可以”,而现在香港好像慢慢“像台湾那样没有了电影”,“我们求生存的方法就是搞好合拍片。”这就遇到了一个貌似无解的死循环。“以前香港电影是以百花齐放而出名,什么品种的电影都有,但拍合拍片后,内地在题材上有种种限制,不可以拍鬼、不可以讲政治,不可以讲很多其他的东西。当一套电影没了这些元素之后,还叫什么电影呢?现在我们所有的香港电影人为了能拍合拍片,把剧情改成适合内地放映,但又想保留自己的风格,这样变成两边都不讨好。”
5 冰河人类的温饱问题 天天吃粥没人愿捱
2004年最卖座的前20部港产片里,刘德华演了5部,Twins演了5部,刘青云演了4部。在香港,几个明星的排列组合就构成了主流电影的主演名单,几个明星拉动了整个电影产业。与此同时,这些大牌明星的高额片酬也让香港电影背负了沉重的包袱。
现在这批人早就该退休了
2004年最卖座的前20部港产片里,刘德华演了5部,Twins演了5部,刘青云演了4部,几个明星的排列组合就构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演名单。
这就是庄澄所指出的新生代问题:“黄霑死了,或者是张国荣死了后,我们有什么条件再培养出那么好的歌手和填词人?现在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一样了,那时香港经济刚刚起飞,他们过着很辛苦的日子,有很好的意志力。现在我们怎么样可以培养另外的接班人?我们要适应现在的时代,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培育新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