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年前,在地中海北畔意大利一个叫做奥那利亚的美丽小镇上,诞生了一部名为《爱的教育》的书。2004年春,由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创作的家庭教育图书——《茜茜家教纪实:一位隔辈老人的育儿手记》在中国北京出版。
据了解,《茜茜家教纪实》问世尽管只有短短几个月,但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并因其触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隔代教育问题而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研讨。有读者将《茜茜家教纪实》这部书喻为21世纪初叶中国的《爱的教育》,也有的说,《茜茜家教纪实》可以看作是《爱的教育》在当代中国的“升级版”。这样的比喻颇有些意思,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确不乏其道理。
1878年,年仅32岁、参加过意大利三次独立战争、以描写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及其生活而在意大利极负盛名的步兵军官埃迪蒙托·德·阿米琪斯向媒体透露,开始创作一部描写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爱的教育》。八年后,该书出版,果然立即轰动了当时的意大利文坛,并很快传出意大利本土,风靡世界,使这位年轻军官一下跻身于世界级大作家之列。100多年来,这部书先后被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受到全球数以亿计家长和少年儿童的喜爱。一个多世纪后,在东方中国,一位名叫吴起贵的中国退休大校军官,以年近古稀的年龄,运用流畅和充满爱意的文字,记录下一个中国女童在当代中国家庭中健康成长的经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了21世纪初“中国版的《爱的教育》”。
如果说《爱的教育》和《茜茜家教纪实》的作者皆为军人这一点纯属巧合,那么两书之中不谋而合的共通之处和各自难以取代的长处和魅力,则不得不令人慨叹舐犊情深之力量的伟大——虽然时隔世纪百年沧桑,地隔东西两种文化,但两书里家庭成员们浓浓的亲情、家长对晚辈深深的慈爱,如出一辙。《爱的教育》里,小主人公恩利科与父母三人用日记的形式,交流和叙述了一个儿童健康成长所遇到和应对的问题;《茜茜家教纪实》,则是茜茜的外公、父母、包括婶婶、阿姨等众多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集合,使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多的视角和感悟。两部书谈的都是如何把孩子从平庸锻造为优秀,不同的是,《爱的教育》是18世纪异国一部优美的虚构故事,《茜茜家教纪实》,则是当代中国儿童教育成功个案的真实记录。可以说, 如果读者在百年后的今天喜爱《爱的教育》更多是为欣赏那充满童趣的语言和19世纪意大利的旖旎风光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喜欢并开始阅读吴起贵及家人共同完成的《茜茜家教纪实》,则是因为它直面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实际和难题,可以给人更多现实的感悟和启示。从立意上讲,如果说《爱的教育》一书是针对18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欲以优美的语言和虚构的情境,达到教化当时青少年们关注道德和情感的目的的话,《茜茜家教纪实》,则是要通过平实和简洁的语言,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广大读者直截明了、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地介绍培养当代合格优秀人才的应知应会。
21世纪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事实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只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国家庭自身利益的需要。毋须讳言,我们的后代,只有成为与国家需要和时代要求合拍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也奠定自己的生活质量基础和在社会中的地位。《茜茜家教纪实》记录了一个广大读者触目可见的普通中国家庭里教育幼年子女的过程。叙述和解决的,也是大多数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共同难题。从这个角度讲,《茜茜家教纪实》和茜茜家教的成功,作为一个本土的、符合中国当代国情和具体实际的家庭教育模本,确实具有很好的阅读和借鉴意义。
最后,我要表示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爱的教育》一书的译者——著名翻译家王干卿先生的深深敬意。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翻译家夏丐尊先生曾对照日、英文两种译本将《爱的教育》译成中文;80年代初,又有由英文转译的新译本问世。王先生炉火纯青的译著功力,使我们得以原汁原味地饱享原著优美文字和意境的美宴。同时,向吴起贵老人和他全家致敬,他们倾六年多之心力,以对后代的浓浓爱心、以为国家、民族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呕心沥血,写出了这样对我国众多面临教育难题的家庭和人员十分解渴和实用的读本。更感谢在书中做了大量点评的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和幼儿医学专家万钫、戴淑凤两位教授。读了两位专家的点评,读者们可以真正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进尔学到更多、更科学的家教方法,更加增强教育好子女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