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书,我仿佛变成了一个二维的人,在时空的罅隙里穿梭。人们眼中的我时而是确切三维的,时而由于折叠和不规则的穿插变得奇怪犹如埃舍尔的龙,又时而变换了身上立体的因素在二维和三维之间轮回犹如埃舍尔的蜥蜴…… “仅仅借助感官,就会错过这位艺术家最深刻的意图。” ──布鲁诺·恩斯特 第一次接触到埃舍尔的作品,我吃了一惊,朴素而单纯的黑白图案却包含着让人迷惑的内容,这是怎样的一类作品,作者又想通过这些画告诉我们什么呢?于是心中充满了好奇。直到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从学校的图书馆借到一本《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 这本书既非单纯记录生平的传记,又非某个人的或一群人的叠合的艺术评论,也不是埃舍尔本人手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艺术家本人在表达这一切时的主观和不确定思维,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一个理解并且欣赏埃舍尔本人及其作品的数学家以中肯、深刻的文字表达埃舍尔本人的思想有了可能。 埃舍尔的大部分作品洗脱了色彩的修饰,完全用黑与白来表现空间的拓展和层次的延伸,但二元世界对于埃舍尔来说已经足够了。 在本书的内容提要中写道:“埃舍尔的许多版画都源于悖论、幻觉和双重意义。自相缠绕的怪圈是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他努力追求图景的完备而不顾它们的不一致性,或者说让那些不可能同时在场者同时出场。借此他创造了一个颇具魅力的'不可能世界'”,一般读者可能会在惊叹一番或了解了其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适可而止”,但正如本书作者布鲁诺·恩斯特所说:“仅仅借助感官,就会错过这位艺术家最深刻的意图,这是适用于埃舍尔所有作品的评价标准。” 埃舍尔的世界永远充满着好奇、想象和不知疲倦的探索,他对于艺术追求的高度与境界是常人无法企及的,而且他对于其他形式的艺术并不惮于接受和融合,如他的平面性分割和周期性填充就是从摩尔风格装饰艺术那里得到的灵感。埃舍尔的作品后来与数学有了更紧密的联系,这其中包括数学家们对其作品数学意义的认同,以及埃舍尔本人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望。这种艺术与数学,或者说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也许会让那些坚持所谓“唯科学”或“唯艺术”理念的人们要费一番心思去自圆其说吧? 一个人想要表达或传播一种思想就要选择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文字、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建筑等等任何形式的艺术,但是对于这种方式,一个人不仅要掌握而且要精通才有可能超出自我意识的范畴,用它明白地表现在他人可以感知的艺术形式上,而埃舍尔正是精通于绘画和雕刻技巧,才能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和一切对于绘画本质的探讨付诸画笔,让我们都能以一种熟悉的方式触摸到这位艺术家的思想并深刻感受他的艺术魅力。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又有多少位艺术大师能使你在欣赏完他的作品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贝多芬是其中一位,埃舍尔也是其中一位。 保存某一时空点的感官信息的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从必须用人手进行创作的文字、绘画、雕塑,到借助一定存储介质的摄影、录像、电影电视等,再到可以完全依赖计算机的分形、三维立体图形、电子音乐等艺术形式等等,聪明的人类似乎并未得到真正的满足。将来应该有一种方法,可以完整无缺的保存所有的感官信息,使人能够亲临其境地回味彼时彼刻,而且可以随当时情况的变化发展延续。这应该算是一种现代式的奢求。 据说已经有了空间摄影(与平面摄影相对),但就不借助立体眼镜等工具欣赏的绘画与平面摄影而言,它们仍属于二维的保存方式。一方面现代人狭小的生活空间允许了这种简单的二维形式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本身表现的三维空间已经使人的视觉要求得到了满足。布鲁诺说,绘画就是骗术,但是在这个意义上似乎也可以说,一切能够存留拷贝并使人深信不疑,但不能包含所有因素的形式,都可以称之为骗术,这包括任何感官上的感受。对比听觉方面,立体声以及高保真技术的发展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近乎完美的听觉享受,似乎已经不需要成为一种骗术了,而绘画却仍然作为一种“骗人的艺术”被顽强的保留了下来,同时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种骗术是多么的让人震撼和感激啊! 所有形式的艺术,包括绘画,可以完全不顾及人类已经建立在脑海中的平面或立体的观念,而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存在,带给人感官上的冲击。用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大脑思维并执著于自己的好奇,然后用精通版画的双手表现他们的埃舍尔就是这样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大地之盐──惊奇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完全忠实于现实世界的画家当然可以给人们带来彼时异地的视觉享受,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人体摄影师的角色。因此我想,这些未给作者本人及观众留出足够想象空间的作品恐怕永远只能给人的是符合人们需要的满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