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和管理学均为显学。在当代经济学的宏大理论世界中,有许多从经济学理论分析的视角研究管理问题的领域或学科。譬如,产业组织理论和激励经济学实际上就是用数理经济模型来理论化产业和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反过来看,在诸多管理学科中,也难能完全离开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这里更不用说任何MBA课程第一年必须有管理经济学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些专业必修课了。 尽管经济学和管理学在许多领域均互相交叉并互相兼容,但从世界范围看,能对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做出一些真正到位的经济学分析,且做到能对管理者提供一些“管打管用”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著作迄今并不多见。更何况这年头,一部经济学著作如果没有数学模型,就好像没人承认它是认真的经济学著作了。在当今经济学家对数理建模着了迷、上了瘾甚至有点像“走火入魔”似地追求“科学性”、“实证性”和“数学化”研究时尚中,当代理论经济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一样,均成了一些远离真实世界的形上学问(metaphysics),而难得有一些学而致用的形下之道。在当代经济学的这种时尚潮流中,人们就更难企求有用形而上的话语(discourse)映照和复现现实世界问题的经济学作品了。 毋庸置疑,追求理论完美的数学化,已成了当代主流经济学的主流导向。但也许毋庸赘言,“主流”并不代表全部。在号称“理性时代”或“科学时代”的当今世界,也有一些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高手撰写出一些“管打管用”的经济学。美国华盛顿大学St Louis 分校John M. Olin商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授Gary J. Miller的《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就是一本由一位当代政治经济学家所撰写的一本“管打管用”的企业内部的实用经济学分析,是一本对学术界和管理者来说均适用和实用的非同于坊间“管理经济学”的“企业经济学”。 Miller教授地《管理困境》也是一部从“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ism)的视角探讨企业(科层)之存在理由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困境的理论性著作,一本理论和实践意义都很强的学术著作。可以说,理解了这本书,就大致掌握了所谓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企业理论。更为可贵的是,从这本著作中,读者会进一步领悟出“新制度经济学派”尤其是其中的“科斯定理”(the Coasian Theorem)的理论局限。因为,在这部著作的分析中,作者深刻地指出,人们遇到“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时,会诉诸科层(即企业)。但进一步的问题是,科层本身也会失灵。人们遇到科层失灵(hierarchy failure)时,是否会反过来求诸市场?那么,如果“市场失灵”和“科层失灵”同时存在,人们又将如何做,求诸谁?于是,这就有了所谓的“管理(的两难)困境”(management dilemmas)。 在Miller教授的《管理困境》的“译者的话”中,笔者的第一话就是:“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用的书”。我之所以敢说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用的书,是考虑到,这部著作不仅是一本适应于广大企业管理者阅读的书,也是大学经济学专业和管理专业教、学“企业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对于那些对目前在中国颇为“走红”的“新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来说,读过此书后会,可能也会觉得学到了很多,聪明了很多,知道了很多。 最早,我是在国外读书期间从Douglass North(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得主)的一篇文章中得悉这本书的。我也曾记得,North教授曾在文中对这本书大加赞扬。 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得主级的经济学大师如此推崇这本书?当我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图书馆借出此书后,才发现原来Miller是North的同事,且North本人就是这部书的主编。当时我曾想,难道是因为这两个原因North才如此推崇这部著作?估计不可能是。如果是如此,那作为一个学者的North也就不可能会获诺奖了。细读一遍之后,方才理解North教授为什么如此推崇这部著作了。因为,读后确实觉得学到了很多,聪明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于是,我即把这部著作复印下来,并决定回国后一定要组织人把这本书翻译为中文。自那以来,我一直相信,这本书对我国广大公司管理者的理论素养和管理艺术的提高,以及对我国的经济学家和大学里对“制度分析”感兴趣的学生的未来理论探索,可能都将会有一些“边际”作用。 这个边际作用的“值”到底会有多大?不用企望从这部书中的任何数学模型能去“求导”。因为,在这部著作中,几乎没有任何数学模型。没有任何数学模型,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处在理论前沿。恰恰相反,这部著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把激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甚至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中有关企业理论的前沿观点几乎“一网打尽”,且似乎把经济学和管理学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把企业运营和管理中一些问题的经济分析近乎推进到了“极限”。认真读过这部书,读者可能会伸出拇指说出一个字“高”!你也许会理解什么叫中文的“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