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激情燃烧的阅读

要说知道小说该怎么写还是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上学的时候,因为此前的创作都是无意识的,读解放军艺术学院对石钟山的写作来说是一次转折。那时很多作家开笔会谈创作,给了他很大启发。他的写作慢慢变成了自觉式的,他开始思考创作的路数,也知道了要写什么和怎么写。

   27岁石钟山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了,他在《十月》、《人民文学》等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已经变得很轻松。那会儿圈子里也都知道有石钟山这么个人了。

  离开解放军艺术学院后的五六年间,石钟山的创作又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虽然发表的作品量很大,但没有质的提高了,没有创造力了,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他又开始思考怎样求变,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二个创作高峰。从部队转业后,他开始重新审视部队题材。这段时间他主要创作两个题材的东西。一个是以《父母大人》为代表的“父亲系列”,一个是以《快枪手》为代表的“东北土匪系列”。这段时间对石钟山来说,是一种拓展。到现在为止,他的“父亲系列”已有中篇 10部,短篇 3部。“东北土匪系列”已有中篇 6部。

  《激情燃烧的岁月》火了以后,石钟山开始认识到,介入影视是作家拓展自己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影视的带动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这个作家。

  应该说,石钟山很早就有当作家的梦想。但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他对自己曾经否定过也曾经怀疑过。石钟山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之间走过来的。

  石钟山曾经给自己定过几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20岁到 25岁。到 25岁时要在中央级刊物发表作品。

  第二个五年计划是 25岁到 30岁。要在全国文坛小有名气,能在文坛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第三个五年计划是 30岁到 35岁。让自己在中国文坛有更大的影响,获个奖啊什么的。

  第四个五年计划是 35岁到 40岁。朝一流作家、更出色的作家的方向努力,让更多的圈内圈外人认可。

  第五个五年计划是 40岁到 45岁。让自己达到更广泛的大众认知程度,老百姓喜欢,圈内人信服。这也是石钟山一个理想的状态。

    “作家千万不要迷失自己。一个作家不能脱离本土,一味地追求什么奖项,一定要有世界意识、民族意识。文学样式并不重要,要看内容。小说写到一定程度应该忽略技术,关键看故事。”

  为什么《父亲进城》能打动人?为什么《激情燃烧的岁月》能吸引几亿人的眼球?这样的题材很多作家都写过,但大都是写军人伟岸、革命的一面,而石钟山写的是他们的情感、家庭以及他们欠缺的一面,他注重人性的挖掘,写到了人们心里。

聊到影视,一脸神往    “别过早地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石钟山牢牢地记着这句话。“如果没有更旺盛的写作姿态了,我就转行。但不会离开艺术这个行业。 45岁以后我可能会去做导演。能读小说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固定的群体,在我看来小说不应该繁荣。然而小说进入影视就繁荣了。这里有正反两面的影响:正面在于,影视成为桥梁,小说用嫁接的方式跟更多的读者接触,获得成功,也更促进了小说家的创作欲望,像莫言、苏童、王朔等人的出名就在于小说被改编成为电影,然后就不断地出好的作品;反面在于,小说改编成为电影会削弱了小说原本的东西,包括语言的魅力,小说结构有意味的安排,甚至还有作家原汁原味的个性等等,这些在影视里一概都被隐藏起来,小说只成为了提供故事和点子的灵感了。”

  导演实际是个创作的过程。但如今的很多导演艺术功底很差,于是作品更深层的东西体现不出来已成了很多人的共识。导演导着困难,观众看着埋怨,作家觉着遗憾。如果当导演,石钟山说自己的原则是关注现实、关注人情、关注人性。

  石钟山是个爱读书的人,也喜欢爱读书的导演。“我最欣赏的导演是张艺谋,他是个读书很多的导演。就连坐火车时他都会带本杂志看,你跟他交流,没有任何的障碍。”

  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了目标就会努力向前。石钟山正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和他聊过以后,你会发觉他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充满激情。 

第一页

      相关新闻: